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卫生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卫生法律法规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和识读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了解国家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本课程是以医疗行为所涉及的法律和法律问题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解决的一门实用性法律知识普及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护理、助产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结构以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法律知识的需求取向,以法律法规为线索,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法条解读、解决医疗事故纠纷等活动,构建完整严谨的思维模式,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每个单元的学习都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内容涉及国家卫生领域法律法规。
教学活动设计紧紧围绕了解护理、助产专业可能遇见的法律问题为主线,重点突出法律知识运用的培养,同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思维素质。
教学效果重点评价学生法律运用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为32学时。
2.课程目标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的掌握医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根据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及课程设置情况,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课堂讲授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既要深入细致,又要重点突出,讲清重点或难点,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重点讲授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理论,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作详细讲解。
以法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医疗行为过程当中当事双方之间的法律问题,并未其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一些具体的使用知识。
能力方面:作为护理学(三年制)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应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方法,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使学生具有能辨证的分析医护活动中的法律现象和初步处理医护的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进护患良好关系的目的。
综合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进一步理解卫生法律法规的立法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这些未来的医
卫工作者能为发展卫生事业和维护国民健康发挥更好的作用。
4.实施建议
4. 1 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特点的课程设计思想。
(2)以工作项目教学形式为主线设计教材,结合课程内容的相关要求,以职业能力为线索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文字表达通俗简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教材内容应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体现护理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4. 2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任务引领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学生实际领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讲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注意典型性,重视作业练习,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时。
(3)采用教、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际案例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理解和领悟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4. 3 教学评价
(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2)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结合平时作业、阶段测验、综合练习、大型作业及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3)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所创新。
4.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