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
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
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
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2.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自由、选择、价值,关注人们的思想,强调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研究,强调真实的、内在的自我。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罗洛·梅重视研究人的存在感,重视发现人的存在价值。
3.存在主义不仅反对用客观的方法去研究表面的东西,反对把人看作冰冷的机器或者简单的动物,而且反对脱离实际的、忽视人性的研究取向。
(二)现象学
1.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
现象学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采用内省报告的研究方法,强调自我的内部感受,“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体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来看待,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
2.现象学的核心主题是意向性.意向性是个体试图去做或者个体努力的方向,人的主
观价值观的态度是意向性的基础。
意向性包括人们的愿望、需要以及意志的参与,它是一个人为自己行动负责的过程。
三、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德国的整体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美国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其没有恰当地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内心体验等问题,过于关注严格的研究方法,从而忽略了人的实质性的东西。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评精神分析学家只关心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而不去研究心理健康的人,反对他们只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过于悲观。
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像精神分析学家那样,采用个案研究方法。
他们对古典精神分析学家的潜意识、自我概念等发现持肯定态度。
(三)在整体心理学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比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等分开来加以分析。
5.1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马斯洛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
他用积极的、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
(一)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
正义等的本能需求。
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
但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是所有人的这种天性即使被忽略也很少会消失,,它一直不断地努力发展。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
他提出的动机理论(需要的层次理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
1.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
(1)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
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
(2)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
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2.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
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是积极的推动者;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并且支配人的意识,
成为行动的组织者。
人总是不断被各种需要所困扰,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除了少数时间外,很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
图5-2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如对于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等等。
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他们优先于任何其他需要。
(2)安全需要
一旦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依赖、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
安全需要是个体寻求一个环境,使生命避免受到威胁。
当未来不可预测时,或者当社会秩序处于动荡不安时,人们的安全需要会更加明显。
(3)爱和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满足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可以产生。
爱和归属需要是指渴望在生活圈子里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渴望被别人接纳,能够给予爱并获得
爱,并被认为很有吸引力。
比如希望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爱人和可爱的孩子。
(4)尊重的需要
当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把注意力指向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方面。
自尊包括对自己有力量、有成就、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自由的渴望,即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来自他人的尊重是指需要别人承认我们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包括希望自己有名誉、威望、地位,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促进个人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需要,是促使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促使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其目的是扩展经验,充实生命,而不是补偿不足。
马斯洛认为能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并不多,仅为百分之一,而且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或者是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
二、研究主题
(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1.对杰出者的研究
(1)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调查研究是从对两位他尊敬的老师一一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开始的。
当马斯洛发现这两个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时,他非常兴奋,开始寻找具有相同特征的人,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人。
(2)马斯洛对许多当时在世的和历史上的人做过调查研究,其中包括爱因斯坦、贝多芬、罗斯福、赫胥黎、林肯、歌德、杰弗逊、斯宾诺莎等48位杰出人士。
(3)马斯洛认为虽然人都是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但是只有很少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