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1.人格概念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基本特征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稳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格形成的稳定性(2)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3)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各具特点复杂性:人心隔肚皮、人面兽心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3.人格心理学研究内容: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测量4.研究对象——人(1)人类本性层面(人性)(2)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层面(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3)个人唯一性的层面——人格的独特性及其形成机制5.研究任务:描述、理解或解释、预测、控制6.理论流派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
(四)早期童年经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
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7.弗洛伊德经典精分人格动力:1、本能2、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本能:(1)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里比多或欲力,性本能是主要成分。
(2)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攻击,表现为指向于外攻击仇恨,谋杀等;指向于内的是自虐、自残与自杀。
焦虑:定义: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来源: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类: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自我防御机制:定义:通过在某些方面歪曲现实以保护一个人免除焦虑的潜意识过程。
特征:(1)或多或少都有歪曲现实或否定现实的倾向(2)经由潜意识的历程来运作作用:维持内在平衡与使行为符合外部表现种类:压抑、升华、拒绝(否认)、替代、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合理化人格结构:(1)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2)本我、自我与超我意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记忆、经验等。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知识和记忆,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
是我们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无意识(潜意识):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阶段:阶段年龄性敏感区主要发展任务固着后的成人(潜在冲突来源)性格特点口腔期0-1 口,嘴唇,舌头断奶嘴部行为:抽烟、过度饮食;依赖他人肛门期1-3 肛门上厕所的训练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性蕾期3-6 生殖器俄狄浦斯情结道德约束力弱,难与权威人士相处潜伏期6-12 无特定区域防御机制的发展无(一般在此阶段不会发生固着)生殖期12-18 生殖器成熟的性亲密行为成功完成早期阶段的成年人会对他人产生真诚的兴趣并具有成熟的性特征8.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
社会兴趣:与生俱来,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
创造性自我: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材料,而是创造性的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自由组合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
是个人的主观体系,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对阿德勒人格理论评价贡献:(1)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转变了精神分析发展的重点,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上,对新精分后来者影响深远。
(3)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基础: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4)“学校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早设立者之一。
不足:(1)将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机,过于简单绝对。
(2)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
(3)追求优越、自卑情结等定义难以进行实证。
与弗理论的联系与区别:(1)在理论的提出上,受弗洛伊德诸多的影响。
自卑超越、“男性钦羡”(2)阿德勒的很多观念,也为弗洛伊德所接受。
“自我理想”、自我理想(3)阿德勒认为人主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努力追求卓越,而弗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控制和支配。
(4)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人生来就具有社会兴趣、社会情感,而弗对人性持悲观的看法,主张人生的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9.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心灵,它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与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没意识到的。
精神由若干不同的然而彼此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层次组成,它们是: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意识: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自我(ego)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个体潜意识:(1)是无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其内容叫做情结。
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的聚集而形成的心理观念丛。
如恋母情结、自卑情结。
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
集体潜意识:(1)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乱伦的禁忌。
(2)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人类集体经验的沉淀物,是对外在世界做适当反应需要的潜能。
原型: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元素和主要内容,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或抽象概念。
最有名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姆斯和阿尼玛、阴影、自性。
人格面具:指人在公众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代表我们被他人所期待而定义出来的传统角色,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阴影:(1)人心灵遗传下来的最黑暗神秘的邪恶倾向,心中的魔鬼。
(2)人格中的阴暗面。
部分存在于个体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消极情感;部分存在于集体潜意识,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恶的一面。
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
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向。
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人格类型(1)一般态度类型:内倾(introversion)和外倾(extroversion)内倾:指向个体内在世界(安静、富于想象、爱思考、退缩、害羞、防御性等)外倾:指向外部环境(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适应环境)(2)机能类型: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①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
②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
③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
④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
(3)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理论评价:理论价值:(1)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3)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4)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影响深刻(5)研究方法灵活缺陷: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与弗理论的联系与区别:(1)都重视潜意识的作用,但荣格的潜意识包含的范围更广泛。
除了弗强调的婴儿期的根源外,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
另外两人的潜意识概念不同,弗的潜意识里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的潜意识概念是心理能量和智慧的根源,比较具有积极性。
(2)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及种族的历史和对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而弗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的影响。
(3)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
(4)荣格侧重于从一个人的健全的方面,弗过分强调生命的病理部分,并且过分重视人的缺陷。
(5)荣格认为人具有一种恒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不同于弗所谓的无止境地重复本能性目标。
10.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自我同一性:(1)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健康自我的建设性功能关键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感(也称自我同一感、心理社会同一感),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包括四个不同方面: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
同一性混乱: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或者同一性危机,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危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并非灾难性的事件,而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危机的积极解决与消极解决:(1)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2)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在其后某个阶段里出现了一个极严重的危机,也可能使之前解决了的危机再生。
八阶段:(1)婴儿期(0~1):信任对不信任(希望品质)(2)学步期(1~3):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意志品质)(3)儿童早期(3~5):主动性对内疚(目的品质)(4)小学期(6~12):勤奋对自卑(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20):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品质)(6)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爱的品质)(7)成年期(25~65):繁殖对停滞(关心品质)(8)老年期(65以上):自我完善对失望(明质品质)11.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神经症的人格理论:(1)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2)神经症由人际关系引发,尤其是童年期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子之间混乱的人际关系(3)所有的孩童都需要有安全的感觉,但是安全感只能通过父母的爱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