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1.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2.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其值在0和1之间。

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1]4.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5.税负转稼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6.李喜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7.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二、简答题1.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类别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

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

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

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2.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竞争的理由;经济干预的理由;制度多样性和改革试验3.税收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4.简述公共收费的理论依据。

第一,政府收费是在行使国家公权力第二,国家公权力是用来对抗公民私权利的第三,国家公权力的来源是私权利的让渡完全意义上的民治政府是不存在的。

因为这其中有一个悖论。

私权利让渡产生公权力,这也是现代民主制理论共同认同的。

但是若过分强调私权利,则公权力就没有生存空间。

当社会需要公共产品,如,公路,路灯,桥梁,水坝等,私人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来投资的,只能依赖公权力投资,而此时公权力的资金从何而来呢?就是通过普遍社会契约的私权利的让渡而产生的直接公权力——行政权力,即政府权力。

5.支持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第一,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

观点: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第二,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突变使得税收水平提高。

第三,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政府部门投资于基础设施,于是政府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较大;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私人投资上升,政府投资相对下降;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要求政府提高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政府投资相对又上升。

第四,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偏低的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着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换言之,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三、案例分析题1.答:“三公消费”所占财政支出比例太大,不管是从改善财政支出合理性,恢复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是推进廉政建设,采用制度约束“三公经费”,遏制各种违规违纪公款消费势在必行。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式入手: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给“三公”预算设置高压线,是堵住政府乱花钱漏洞的根本之举。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预算审批不严格,流于形式,预算报告过于粗劣,还有一些没有被纳入到财政预算的一些收入也成为三公经费的最终来源。

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解决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

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政府不是不能花钱,也不是完全不能有“三公”开支,如必要的公务接待也是需要的,外国也有公务接待。

但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必须立个规矩,必须接受监督。

财政的钱作为纳税人的血汗钱,不该花的绝对不能乱花,尤其是不能花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上;该花的也要注意节俭,以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

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

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3、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

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简约版:所谓的“三公消费”实在是太大。

因此,不管是从改善财政支出合理性,恢复社会分配的公平性,还是推进廉政建设,“三公消费”都必须及时得到遏制。

只有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真正的投入到公共领域,这才会为我们的国家增加新的发展动力。

我们认为,中国首先要清晰定义行政事业公用经费的内容,并确立相关额度和支出制度,并如实公开“三公”支出;其次,要建立公务会计制度并接受审计,消费内容要公开以接受各级人大和公众的监督;这不存在技术难题,而是一项政策的选择,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2.答: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补助。

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地方政府正常行使职能,推动了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和事权划分不清,财权和事权不统一。

当前,我国还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事权、财权相互交叉,既有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支出的现象,又有地方政府承担中央部分支出项目的现象;事权不清,支出时由谁负责不明确,各级政府对是否应该负担、负担多少均无章可循。

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

我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原则下,从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量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转移支付,其金额小,难以充分发挥平衡地方财力的作用。

专项转移规模大,由于专项转移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分配制度不够合理,资金投向较为分散,重点不突出,几乎覆盖了所有预算支出项目,并且补助对象涉及各行业,撒“胡椒粉”,因此专项转移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调控作用发挥并不理想。

三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同时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资金困难,专款成了挪用的对象。

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罚,导致专项拨款挪用经常发生,影响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

建议:1、优化和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

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比例,缩减专项转移支付的相对比重,使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来实现,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保障。

2、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要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严格控制项目的设置,对到期项目应及时清理,对补助数额小的项目予以取消,交叉、重复的项目重新清理,逐步进行归并。

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逐步整合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要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提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一方面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的考评机制,建立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考察和评价。

另一方面要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用法律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共支出责任,根据支出的责任和收益的程度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支出比例,避免各级政府在支出责任财权分配上纠缠不清,提高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我国现实,谈谈公共财政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和监督管理等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

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