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全身病
• 格栅样光凝: 黄斑区毛细血管弥漫性渗漏 囊样水肿 较多的硬性渗出
THANKS
黄斑疾病
• (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见青壮年男性,为自限性疾病,可复发
• 发病机制:多认为 • (1)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浆液 • 性RPE脱离,诱发RPE屏障功能破坏; • (2)与血清中儿茶酚胺、内源性及外源性 糖皮质激素有关。
治疗
• •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定期查眼底
• • • •
重度NPDR和PDR者,可行次全光凝或PRP 黄斑区光凝 V腔注药(TA、抗VEGF药物)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激光治疗
• 光凝方法 • 局部光凝 全视网膜光凝 黄斑区光凝
全视网膜光凝(PRP)
• • 适应症:重度NPDR、PDR 增生前期是实施全视网膜光凝的最佳时期 适度光凝使重度视力丧失危险性减少50%
• 患者视力突发性无痛性剧降 • 瞳孔中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应迟缓 • 视网膜A、V细且不均,节段性血柱 视网膜后极部灰白色水肿 黄斑中心凹呈樱桃红点 视盘色淡、边界模糊 FFA:AV充盈时间均延长 数周后A血流恢复,FFA可无异常
• 治疗:属抢救性治疗(超过4h较难恢复) • 降低眼压 --- 眼球按摩、前房穿刺、 • 口服Dimox • 吸入混合气体(95%O2+5%CO2) 应用血管扩张剂 (球后注射及舌下含、吸入及静滴) • • 抗凝剂的应用(注意凝血机制) 疑炎症者用激素
• 干性 --- 视力渐减退或变形;黄斑区玻璃膜 • 疣、色素紊乱、地图样萎缩 • 湿性 --- 视力下降明显及变形、中央暗点 ;干性改变合并视网膜下出血,甚至V腔积血 ,晚期盘状疤痕。 • FFA:典型或隐匿性CNV
循环障碍病变
• • • • • • • • • 水肿 --- 细胞内 (缺血致C死亡,如A阻塞) 细胞外(有可逆性,如黄斑囊样水肿) 渗出 --- 硬性(脂质、脂蛋白渗出) 软性(棉绒斑 -- 血管闭塞) 出血 --- 浅层(线状、火焰状 -- 沿N纤维层) 深层(类圆点状) 视网膜前(半月形、上方液平面)、下 玻璃体 新生血管---血管闭塞、慢性缺血、生长因子
循环障碍病变
• • • • • • • • • 水肿 --- 细胞内 (缺血致C死亡,如A阻塞) 细胞外(有可逆性,如黄斑囊样水肿) 渗出 --- 硬性(脂质、脂蛋白渗出) 软性(棉绒斑 -- 血管闭塞) 出血 --- 浅层(线状、火焰状 -- 沿N纤维层) 深层(类圆点状) 视网膜前(半月形、上方液平面)、下 玻璃体 新生血管---血管闭塞、慢性缺血、生长因子
玻璃疣与脂质渗出鉴别
• Brusen • RPE与Brusen膜间 • FFA:透见荧光或染色 脂质渗出 内、外丛状层间 弱荧光或正常
循环障碍病变
• • • • • • • • • 水肿 --- 细胞内 (缺血致C死亡,如A阻塞) 细胞外(有可逆性,如黄斑囊样水肿) 渗出 --- 硬性(脂质、脂蛋白渗出) 软性(棉绒斑 -- 血管闭塞) 出血 --- 浅层(线状、火焰状 -- 沿N纤维层) 深层(类圆点状) 视网膜前(半月形、上方液平面)、下 玻璃体 新生血管---血管闭塞、慢性缺血、生长因子
判断缺血状态
• 缺血型 • 非缺血型(约1/3可发展为缺血型)
• FFA(有无NP区)需结合以下情况分析: • 发病年龄、病程 • 全身病史 • 视力及瞳孔 • 视网膜血管及出血量情况
非缺血型
视力 瞳孔反应 眼底改变 新生血管 FAA 视野 》0.5 良好 较轻 (—) 少有无灌注区 损害较少
缺血型
• 内屏障 ---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闭合小带 • 毛细血管内周细胞 • 外屏障 --- RPE层及其间的闭合小带与Bruch膜 • 任何一种屏障受损,均可导致血浆等成分渗 • 入神经上皮层,引起水肿或脱离。
视网膜主要病变
• • • • 循环障碍与缺血 血管异常改变 色素上皮病变 神经组织病变
视网膜动脉阻塞 (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 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力的眼科急重症病
• 病因:栓子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痉挛 • 炎症、CRA受压 • 筛板是中央A阻塞的好发部位 • 临床类型— • • • 中央A阻塞 分支A阻塞 毛细血管前小A阻塞 视网膜睫状A阻塞
• 临床表现:
眼与全身病
视网膜组织结构
• 结构精细,功能复杂 易受自身与全身血管性疾病影响
• 视网膜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观察活体血管的部位
视网膜划分___ 象限法: 四个象限 • 同心圆法: 后极部 • 周边部 • 远周边部
视网膜血管
• 血液来源 • • • 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 (属终末A) 睫状血管系统
视网膜屏障
脉络膜小A呈直角供应毛细血管小叶 导致脉络膜与RPE层发生区域性病变 后极部Elschning斑
• • •
梗死灶 周边部Siegrist条纹
视盘水肿
• 多认为视盘缺血、缺O2,轴浆流运输受阻
• 视盘边界模糊多从下方 上方 • 鼻侧 颞侧
• 视网膜中央V搏动消失(正常人12-20 %可无) • 视野生理盲点扩大(水平径线扩大更有意义) • FFA有价值
• AV交叉处 静脉被隐匿、变尖或远端膨胀、 • 驼峰状。
(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以上血管病变合并 视网膜硬性渗出、棉绒斑、水肿、出血斑 • 动静脉阻塞征 • 视盘水肿征 • 脉络膜血管病变(多见于急进型)
(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以上血管病变合并 视网膜硬性渗出、棉絮斑、水肿、出血斑 • 动静脉阻塞征 • 视盘水肿征 • 脉络膜血管病变
NPDR
• • PDR •
4-2-1法则
四个象限≥20个视网膜内出血
2个象限以上静脉串珠样改变
重度 NPDR
一个象限以上IRMA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是糖尿病病人视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发生率: NPDR— 轻:3% 中-重:38%
PDR — 71%
黄斑区的解剖
• 中心凹 • 中心凹旁 --- 中心凹外1-200UM • 中心凹外 --- 中心凹外200-2500UM
治疗
• 禁用任何种类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血管扩张剂无效;
激光封闭渗漏点,可缩短病程; 对于渗漏点自行吸收不好的患者激光是有益的 预后:多在3 - 6个月内自愈; 视物变形可持续一年以上; 少数可转为慢性
• • • •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
• 该病是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 • 首要原因。
•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严 重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 发病机制: • • • • • 糖代谢紊乱是引起DR的根本原因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周细胞变性调亡 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毛细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
眼底表现
• • • • 血管改变(微血管瘤、V串珠、NP区、NV) 出血性斑点 硬性渗出 棉绒斑
病理改变
黄斑水肿非 RPE下积液(网膜下积液) 细胞内积液
•
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平的血-视网膜内 屏障破坏,导致视网膜内层细胞外液的积存。 可合并外屏障(RPE屏障)功能受损
•
特指细胞外液积存在黄斑区外丛状层 Henle纤维的间隙内,称为黄斑囊样水肿。 • ,(cystoid macular edema, CME)
光凝实质上是一种破坏性治疗 但又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黄斑区光凝
ETDRS位于中心凹旁、外的轻-中度水肿,治 疗以激光为主,药物为辅; 弥漫性、囊样水肿则以药物为主(V腔、球周 注药),激光为辅。 注意:控制BP,改善肾功能,利尿,减少液体 潴留。
黄斑区光凝
• 局部光凝:
•
微血管瘤所致的局部渗漏 毛细血管局部扩张渗漏 少量的硬性渗出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Hypertensive Retinopathy, HR) • 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管壁病变 • • • 分型 • • • 急进型 :痉挛、水肿、梗死灶 Ⅰ-血管改变 Ⅱ-交叉压迹征 Ⅲ-视网膜病变 Ⅳ-视盘水肿及并发症
缓进型
(一)高血压性视网膜动脉硬化
• • • • • 视网膜 A粗细不均或变细, A:V=1:2~ 1:3,黄斑区小血管迂曲; 小动脉管壁反光带增宽、增强; 血柱变浅; 动脉管径呈铜丝状、银丝状或白线状;
循环障碍病变
• • • • • • • • • 水肿 --- 细胞内 (缺血致C死亡,如A阻塞) 细胞外(有可逆性,如黄斑囊样水肿) 渗出 --- 硬性(脂质、脂蛋白渗出) 软性(棉绒斑 -- 血管闭塞) 出血 --- 浅层(线状、火焰状 -- 沿N纤维层) 深层(类圆点状) 视网膜前(半月形、上方液平面)、下 玻璃体 新生血管---血管闭塞、慢性缺血、生长因子
FFA的诊断是最有价值的
早期:水肿区遮挡脉络膜背景荧光呈现暗区 毛细血管扩张,荧光渗漏,形成强荧光 • 合并MA、IRMA、NP区及NV形成
后期:于造影5’后出现,10-30’最明显 荧光积存于小囊间隙内,呈花瓣状或轮辐状 • 囊样间隙以外呈蜂巢样外观
OCT
• 敏感性 89%,特异性 96% • 表现: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300-600um) 神经纤维层内囊样液性无反射区
治疗
• • • • • • • • •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 止血、抗凝及血管扩张剂均效果不佳 1、 病因治疗 2、预防、治疗并发症 : 必要时口服激素 V腔注射TA、抗VEGF药物 缺血型CRVO,可行PRP 分支V阻塞注意随诊,及时激光治疗 3、中药活血化瘀
脉络膜血管病变
• 急进型高血压 • • 受交感N支配的脉络膜血管更易受累
视网膜静脉阻塞
• 病因:多为血栓形成。(血管壁、血液流变 • 学及动力学)常为多因素致病。 阻塞部位 --- 多见筛板或其后部位、AV交叉处 • • • • 分为 --- 中央V阻塞 半侧中央V阻塞 分支V阻塞 黄斑小分支V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