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活血化瘀
例方
丹栀逍遥散
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
丹皮、山栀、柴胡、川 楝子、薄荷、当归、白 芍、白术、茯苓、甘草
桃仁、红花、赤芍、丹 皮、牛膝、大黄、当归、 川芎、生地、柴胡、枳 壳
内伤发热证治—2
证型
气虚发热
血虚发热
阴虚发热
主 症
症兼 状症
苔 脉 病机 治法
热势或低或 高,常于劳累 后发生或加重
胡黄连.知母.青 蒿. 秦艽. 鳖甲.
麻.柴胡
甘草.枣仁.远志 玄参.生地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 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 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
证机概要:水湿内蕴,壅遏化热而发热。 治法:利湿清热。 主方: 三仁汤。
阳虚发热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 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 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 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脾(胃)、心、 肝、肾五脏。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 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 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 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 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脉浮等症。
绪变化而起伏ຫໍສະໝຸດ 觉身体某些局部发热症 状
兼症
肝郁症:精神抑郁,或 烦 躁 易 怒, 胸 胁 胀闷, 喜叹息, 口苦而干,女 子月经不调或痛经,或 经前乳房胀痛
瘀血内停症:有固定性 疼痛或有肿块,口干而 不欲饮,肌肤甲错,面 色萎黄或黯黑
苔脉
苔黄, 脉弦数
舌暗紫或有瘀斑、瘀 点,脉涩
病机 肝失条达, 气郁化火 瘀血阻滞,经脉壅遏
汗,易感冒
淡
黄,大便干结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舌淡,脉细弱
舌干红或有裂 纹,无苔或少 苔,脉细数
中气不足
血虚失濡
阴精亏虚
阴火内生
阴不配阳
水不制火
补气健脾 甘温除热
益气养血
滋阴清热
例方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清骨散
黄芪.党参.白 当归.白芍.杞子. 银柴胡.地骨皮.
常用药
术.甘草.当 归.陈皮.升
首乌.龙眼.黄芪. 党参.茯苓.白术.
低热为多,可有 失血史
午后或夜间发 热 , 手足 心热 , 或骨蒸潮热
气 虚 常 见 症 : 血 虚 常 见 症 : 头 阴虚火旺症:心
头 晕 乏 力 , 气 晕 眼 花 , 身 倦 乏 烦少寐,多梦颧
短 懒 言 , 食 力,心悸不宁,面 红 , 盗 汗 , 口 干
少 , 便 溏 , 自 色少华,唇甲色 咽 燥 , 尿 少 色
证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而发热。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主方 :金匮肾气丸。
[预防调护]
一、注意休息 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
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 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二、加强日常护理。 三、注意精神饮食调养。 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 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 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 防止感受外邪。
(二)《金匮要略》开甘温除热之先河; (三)《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 “虚”; (四)《脾胃论》对气虚发热的证治论述颇详; (五)《症因脉治》首先提出“内伤发热”之病名; (六)《景岳全书》对阳虚发热的论述补前人之所 未及; (七)《医林改错》对瘀血发热的辨治作出了贡献。
四、讨论范围
内科杂病中因内伤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的疾患。
可见于西医学中:功能性低热、肿瘤、 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结 核病、其它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原 因不明的发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失调
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
恼怒——肝火内盛
《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
(二)外伤失血
外伤——跌仆、外伤、产后、术后 ①气血瘀 阻
失血——出血性疾病,失血过多 养
阴精虚耗,阴衰阳盛,水不制火——阴虚发热 中气不足,运化失健,虚火内生——气虚发热 血虚失养,阴不敛阳,虚阳亢盛——血虚发热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浮阳外越——阳虚发热 肝失疏泄,气机壅滞,郁火内盛——肝郁发热 瘀血阻滞,血行不畅,瘀郁化热——瘀血发热
二、病机
(二)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 致者属实;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 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虚实可以 相互转化。
内伤发热
[概说]
一、概念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 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临床特征
1.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热势轻重不一
低热为多 高热较少见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体温并不升高
三、沿革
(一)《内经》提出“阴虚则内热”,奠定了内伤 发热的理论基础;
(三)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须作骨 髓象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病位 (二)审虚实
二、治疗原则 1.虚证——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2.实证——解郁清热除湿、活血祛瘀 3.治禁——不可一见发热即用发散或
苦寒之剂
三、证治分类
内伤发热证治-1
证型
肝郁发热
瘀血发热
主症
自觉发热,热势常随情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
三、相关检查
(一)应作血、尿、粪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 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是内伤 发热的必要检查。
(二)根据临床症状,作相关检查。怀疑结缔 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 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 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怀疑甲 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
二、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病因
发病 特点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
起病急,病程短
内伤发热 内伤因素
起病缓,病程较长,或有反 复发作的病史
临床 表现
多为高热, 初期常 伴恶寒,虽得衣被 而不减,头痛,身 痛,鼻塞流涕,咳 嗽,脉浮。
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时 作时止,发无定时, 大多不 恶寒, 或虽怯冷但得衣被则 减,伴手足心热,头晕,神倦, 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②血虚失
一、病因
(三)饮食劳倦
过度劳累 饮食失调
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 气血亏虚
一、病因
(四)体虚久病
素体阴虚 热病不愈 吐泻日久 汗出过多 误用过用温热药
素体阳虚 误用过用寒凉药 寒邪日久伤阳
阴精损伤,水不制火 心肝血虚,虚热内生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
二、病机
(一)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 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