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其基础体 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老年人及虚弱体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而排卵及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内伤发热中的五心烦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体温计的测试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2.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 发热》中载:“经曰:阴虚则内热, 发热》 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发热 中载: 经曰:阴虚则内热,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发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①发热为阵阵微热或情绪激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 发热为午后潮热、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②发热为午后潮热、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 属阴虚发热; 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 者,属阴虚发热;③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或劳则发 属气虚发热;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热,属气虚发热;④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⑤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 1、久病体虚 2、饮食劳倦 3、情志失调 4、外伤失血 病机: 病机: 实:气、血、湿的郁结 虚:气、血、阴、阳亏虚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总之,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 总之,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 两类。由肝经郁热、 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 其基本病机为气、 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 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 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 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 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 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 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 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 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 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发热、慢性感染性发热、风湿病发热、恶性肿瘤性发热等,应从症状、 发热、慢性感染性发热、风湿病发热、恶性肿瘤性发热等,应从症状、 体征、辅助检查详细区辨之。 体征、辅助检查详细区辨之。 神经功能性低热者:检查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多伴见心悸、 (1)神经功能性低热者:检查往往无器质性病变,多伴见心悸、 失眠、多汗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失眠、多汗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甲亢发热:多有高代谢综合征,如食欲亢进、喜凉怕热、 (2)甲亢发热:多有高代谢综合征,如食欲亢进、喜凉怕热、低 热乏力、多汗、心悸、消瘦等;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经过敏 过敏、 热乏力、多汗、心悸、消瘦等;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神经过敏、 情绪激动、急躁易怒。体检:手颤、皮肤潮湿、腱反射亢进、突眼、 情绪激动、急躁易怒。体检:手颤、皮肤潮湿、腱反射亢进、突眼、 甲状腺大、心率快、基础代谢率高。实验室检查:T3↑、T4↑、 甲状腺大、心率快、基础代谢率高。实验室检查:T3↑、T4↑、 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TSH↓ ,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慢性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 (3)慢性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 感染引起。临床应注意区分三者: 感染引起。临床应注意区分三者:结核病主要依靠结核菌的检出和结 核菌素试验阳性;慢性肾盂肾炎主要依靠静脉肾盂造影、 核菌素试验阳性;慢性肾盂肾炎主要依靠静脉肾盂造影、肾功能检查 及肾脏B超检查以明确;慢性胆道感染主要根据胆道造影及B 及肾脏B超检查以明确;慢性胆道感染主要根据胆道造影及B超检查并 结合临床特征确诊。 结合临床特征确诊。 风湿病发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肌炎、 (4)风湿病发热: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心肌炎、皮下 结节、环形红斑或发热、关节酸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血清抗O 结节、环形红斑或发热、关节酸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快、血清抗O 滴度↑ 反应蛋白( )、WBC↑ 心电图可见P 期间延长。 WBC↑, 滴度↑、C反应蛋白(+)、WBC↑,心电图可见P-R期间延长。 恶性肿瘤性发热:多为有明确部位的癌瘤而出现的发热。 (5)恶性肿瘤性发热:多为有明确部位的癌瘤而出现的发热。
பைடு நூலகம்
证治范围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 热范畴。 热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神经功能性发热 ),肿瘤、血液病、 与感染后低热 ),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 内分泌疾病(甲亢), 病、内分泌疾病(甲亢 ,以及部分慢性感染 肾炎、 性疾病(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 性疾病(结核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道 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 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 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 本节辨证论治。 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 血瘀、气阴两虚、 (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 淤血日久损及气、 阳为多见。 淤血日久损及气、血、阴、阳为多见。
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 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 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 脉弱等症。 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一般有气、 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 . 无外感表证。所谓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无外感表证。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4.必要时可做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 .必要时可做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诊断。 诊断。
文献记述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 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 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 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 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 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病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 病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 一病证名称,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及血虚柴胡汤, 一病证名称,新拟定的气虚柴胡汤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 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 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参考。 《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之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 证治汇补·发热》 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 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 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 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 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 11种 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定义分析
1、病因——内伤 病因——内伤 ——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临床表现——发热为主。 ——发热为主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文献记述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 素问.调经论》 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 ”“有所劳倦 详。《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 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 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故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虚劳里急, 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 建中汤主之。 建中汤主之。”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 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 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 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 小儿药证直诀》 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 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内伤发热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能失调 , 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 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 一般起病较缓 , 病 程长,病势轻重不一。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程长 , 病势轻重不一 。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 但有时可以是 高热。 高热。
证候特征
1.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发热的病史。 发热的病史。 2.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3.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 .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 或气、 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 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 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 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 阴虚、阳虚的症状。 阴虚、阳虚的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