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

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

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

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

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

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

驿站梅花,鸿雁传书。

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

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

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这表明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

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

此举有助于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7、为迎接农历壬辰龙年,我国发行了《壬辰龙年》特种邮票。

据我国考古发现,龙源于辽河流域,至今已有8000年。

这表明在我国A.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龙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C.龙文化博大精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邮票成为龙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8、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

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

这说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9、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

这说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10、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

这表明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

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1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13、京广高铁于2012年底全线贯通,“早上广州喝早茶,中午武汉赏樱花,晚上北京吃烤鸭”的生活体验已变成现实。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①改变文化产生的根源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加快文化传播速度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4、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

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16、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

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材料告诉我们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7、“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8、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

这表明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19、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

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

这说明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20、近年来,各地刮起了一股哄抢文化名人之风,全国呈现出“伏羲东奔西走,皇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都有,炎舜遍地开花,赵云两个户口,李白回不了家…”的混乱局面。

这种状况启示我们必须A.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B.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C.坚持古为今用,大力开发利用文化遗产D.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警惕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21、“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朝李静山这首《节令门·端阳》说明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②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22、对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应采取“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的态度。

这说明A.文化要体现时代精神B.文化创新要保持民族特色C.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D.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传播23、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正能量”原为物理术语,经过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在已成为社会的流行语,被广泛使用。

这一现象表明①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5、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6、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在国内外受到热捧。

一位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不只能让人看饿了,更能让人看哭了。

”饿是因为美食,哭是因为勾起乡情。

这说明传统文化()A.展现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C.符合杜会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D.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27、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足以傲视天下。

但这也会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变成文化“啃老”,只靠重拍、戏说、改写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这告诉我们()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C.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8、“石头、剪子、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

“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

“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

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9、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