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

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

”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

这表明文化具有()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这些文化遗产()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调,“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

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

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

”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应当()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②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③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7.有人说,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

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的味道,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品品茶的韵味。

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C.相互尊重、推陈出新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8.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A.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C.推动社会实践发展D.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9.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论语》,使传统文化回归大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形成了文化上的“于丹现象”。

“于丹现象”启示我们()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②弘扬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③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需求④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京剧因其凝重、洗练、端庄、大气的美学品位和精致细腻、声情并茂的表现力被称为“国剧”,成功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申遗成功有利于()①保护、继承与发展京剧艺术②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京剧的文化价值③促使国人自觉抵制落后文化④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光盘行动,节俭消费新时尚;反思雾霾,鞭炮少放呼吸畅;声情并茂,微博微信拜年忙。

节俭、环保、微过年,成为蛇年春节流行的三个“关键词”。

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

蛇年春节的变化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C.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传统习俗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2.苏州博物馆,既有现代感,又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韵味。

从院落的组织,院落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到观赏路线的布置,幽然僻静与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无处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中而新”的建筑特色。

这一建筑特色蕴含的理念是()A.批判传统,独领风骚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C.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3.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

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④文化传播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A.继承传统B.社会实践C.借鉴他人D.灵感和直觉15.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这表明()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使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

作为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它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

这表明,在我国()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强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二、非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

17.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18.北京什刹海是很多人熟知的地方,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方圆几十里这一片波光潋滟的水面周围,曾是元代繁华的水陆大码头和戏剧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随着积水潭漕运功能的丧失,这里又营造出了“银锭观山”等“都市中之野景”的意趣。

什刹海吸引着来自八方的游客,许多人喜欢透过它那桨声灯影的喧嚣,探寻古老北京城的文化记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游客为什么喜欢探寻古老北京城的文化记忆。

19.博物馆是我们分享群体记忆的地方。

走进首都博物馆,“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让我们找到了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人们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

有人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

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起来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20.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情谊深厚。

中俄在2012年和2013年互办了“旅游年”。

通过这一活动,旅游者可以深入碰触到中俄文化的脉动,促进两国人民的交往,进一步拉近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关系。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俄互办“旅游年”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材料中“守岁”这一行为表明传统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思维习惯,故排除选项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与动力,所以选项C、D说法错误;材料表明“守岁”这一传统习俗对全球华人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故正确答案是A。

2.A解析:试题考查对文化多样的“民族节日”这一内容的理解。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故选项C错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指传统文化,故选项D表述错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口迁徙、教育等方式,故选项B错误。

“节日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表明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正确答案是A。

3.C解析:不同的地区迎接春节的文化活动不同,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是C。

4.B解析:回答该题需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试题材料阐述了“世界艺术殿堂”与“各国独特文化”的关系,即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选项中只有B讲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B。

5.A解析:试题考查对“文化遗产”这一知识的理解。

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④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示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正确答案是A。

6.B解析:吴良镛先生所说的借鉴西方,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相一致,都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过程,①正确;“借鉴西方”“学习国外的东西”表明文化创新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不能照抄照搬”,③正确;吴良镛先生的观点没有涉及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是B。

7.A解析:材料中说,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表明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彼此不能“代替”与“征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材料中说,喜欢茶的也可以尝试咖啡,依恋咖啡的也可以品茶,这一内容表明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故正确答案是A。

8.C解析:文化创新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这些都是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目要求。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正确答案是C。

9.A解析:通过白话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经典论著,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①②③符合题目要求;现代传媒形式在促进文化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正确答案是A。

10.B解析:京剧作为传统文化,其申遗成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人们只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自觉抵制落后文化,显然③中京剧申遗成功不能起到促使国人自觉抵制落后文化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B。

11.B解析:回答此题需抓住设问中“变化”一词。

年俗的变化,表明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只有选项B表明了变化这一关键点,故正确答案是B。

12.B解析:苏州博物馆的建成,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是建筑文化创新的具体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