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二下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高二下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11 分 )[来源 :学 _ 科 _网 Z_X_X_K]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 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 分)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6 分)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心中 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 古今公认, 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 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 ,也有人听 出是“姑乎,姑乎”, 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 且凭 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 ,潮州家 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 到了端午便过时, 杨梅开花在初 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 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 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 而 杨梅开花在夜间, 开完便谢, 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 封建 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 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 开为憾, 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 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 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 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 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 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 姑的鞋子, 知为虎所害, 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 因怕回婆家被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 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 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 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 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 故事同环境、 时间相结合, 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 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 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 我们同情其故事, 就自然忘记 了这种鸟的恶行止, 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人
,俯身倾耳以请。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盖竹柏影也。 (苏
。 ? 。
w w w .x k b 1.c o m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25 分)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 间无定时。 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 像贺铸词 《忆秦城》 句: 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 不胜凄断, 杜鹃啼血。
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而无论是“乡土幽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 ,‘乾坤日夜浮,’亦 必不逾此限。 ”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 的人物、 环境或者事件, 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 感知体验。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 , 一个艺术家如果不 深入生活, 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 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 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 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 现实关怀。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 。往往是因 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 , 根源就在于凭 空臆造。 xK b1.Co m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 “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 天下事”。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 越为重大。 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 只有‘躬身体验 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 更包含着感情培养, 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在 这个意义上, 正如一位论者所言: 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 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 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 造力和生命力, 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 成为 “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 .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子夜墨魂一周一波画展”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 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B .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 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C .艺术创作要表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但极写大景, 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则不必受此限制。 D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 能否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 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x k b 1 . c o m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6 .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 屡立战功。 徽宗时, 他抗击夏人曾以少
敌多: 跟随种师道征战, 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
浩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 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 )余立侍左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轼《记承天寺夜游》 ) ( 4 )步余马于兰皋兮, (屈原《离骚》 ) ( 5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6 )淇则有岸, (《诗经 ?氓 》)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 月三更”, 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 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 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 , 有 人叫“映山红”, 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 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 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像现在已四月立夏, 我在 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 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 是不值得恭维的, 据说它不自己 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 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 等别的鸟代它孵育。 这自然 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 想来小鸟孵出来后, 可能还要别人 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 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 子的母性, 显得不负责任, 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 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 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 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 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 筑茸平砦 ,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 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 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 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 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 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 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 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 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 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 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 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 平之。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 进窥川口, 抵杀金平, 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 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 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 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 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 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 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 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 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 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B .现代农业可以搞元土栽 培、工厂化生产,艺术创作也 可以尝试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以产生鲜活、富有生 气的作品。 C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也能“尽知 天下事”,所以作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 大了。 D .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而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卢新宁 荷兰画家凡·高有一幅名画《农鞋》 ,被后来者纷纷解读。 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 鞋具磨损内 部那黑洞洞敞口中, 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 回响着大地无 声召唤, 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 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 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 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 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 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 、讽刺“钓功名 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 、反映城市 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 习俗。 或根植于时代变化, 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 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 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 “大风吹过黄土坡,还 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 周一波的 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 形成了独特的 “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