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精读讲解)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有感情朗读中体验情感,在师生对话中增强情感体验、培养语感。
本文感情细腻,细节刻画生动传神,表达具有特色。
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练。
引导学生在品读“技艺高超的姥姥”“广结善缘的姥姥”“祖孙情深”三方面内容时展开对话,促进理解与感悟,调动情感体验、积累文中佳句、学习读书方法与表达方法。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老师写课题。
)本文的作者叫笑源。
微笑的“笑”,来源的“源”。
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很亲切。
让我们亲切的读读课题。
笑源的姥姥有一样拿手绝活儿,那就是——剪纸。
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姥姥又是个怎样的人?快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设计意图:课堂应是轻松、有趣、简朴、亲切的。
这节课伊始就呈现出朴实的开头,但充满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本文中的“儿化音”和“轻声”。
(3)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4)画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5)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小屯择菜喂猪薅草刁难捂着岂知牛驮小兔庄稼驮着啃食喜鹊登枝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清清爽爽啧啧赞叹(2)师生交流易错字音字形。
如:择(zhái)菜、刁难(nàn)、庄稼(jia)。
(3)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明晰。
(4)指导生字书写:学生自主说书中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要点。
(5)教师指导书写:在黑板上范写“爽”,指导笔顺以及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注意笔顺,先写一横,再写中间的四个小叉,多像抱得很拢的四个小孩,最后写人,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要不然,四个小孩待在里面就不“爽”了!(学生随老师写——“爽”字。
)(6)生翻到课后生字表描红。
设计意图:汉语基本上是以汉字为单位的,所以在语文读写活动中的理解和运用,也应该以汉字为切入点。
识字学词尤其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字音、字形到字意,教师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尤其教师对“爽”的书写指导的风趣,说明了今天的识字教学已不再将汉字看成僵化的笔画构成物,而是赋予了汉字以神奇的“生命意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导学:看来,同学们词语学得很好,现在请你选择这两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静默思考片刻后回答。
(围绕着剪纸,写了两件事。
先写了作者“刁难”姥姥,蒙住姥姥的眼睛让她剪“喜鹊登枝”窗花的事,后写姥姥给作者剪“牛驮小兔”窗花的事。
)3、导读:这一件件往事,这一幅幅画面,其实都凝聚着作者对姥姥的深切思念。
浓缩成了文中的一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师:这句话中有一组关联词,用得比较特殊,你注意到了吗?(“无论……无论……,只要……就……”这里连用了两个“无论”。
)导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从这组关联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姥姥的思念)导读: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生读)(2)导学:思念是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改变的。
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跟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词语就是思念。
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刚才的词语,再联系“有声有色”这个词语,有没有发现什么?(词语中有跟声音有关的“啧啧赞叹”,“清清爽爽”是声音带给人的感觉,都跟“有声有色”的“声”有关系。
择菜、薅草其实跟“色”有关,不管是择菜、薅草都是描写童年色彩斑斓的生活的。
)(3)教师小结:有声有色原来形容表现的生动逼真,联系课文,“声”指的是刷刷的剪纸声和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声,“色”指的是他童年色彩斑斓的生活,其中就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的这些词,这就是作者心中的“有声有色”!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由初识课文大意到找出中心句,又由中心句到读成一个词语——“有声有色”,又以“有声有色”复归于已学的词语的联系。
如此从“详”到“略”,而又以“简”驭“繁”,在字——词——句——篇间的往返穿行,让学生快乐地初读了课文,感受了作者的“心境”和“梦境”,可谓匠心独具。
四、品读高超,体会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姥姥的剪纸受欢迎。
(1)导学:我们一起走进作者有声有色的童年。
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注意观察,这一段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发现了没有?(都)说明了什么?(姥姥的剪纸受欢迎)(2)导读: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一个“都”字,就让我们对这偏僻的小乡村充满了想象。
假如你就是作者,当你走进这样一个小屯,看到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自己姥姥剪的窗花,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的)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
(赞叹的)请你带着赞叹的口吻读读。
(开心的)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读。
(温馨的)请你带着温馨的感觉读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导学:这是作者对姥姥的赞叹,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心灵手巧)2、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姥姥的剪纸逼真。
(1)导读:乡亲们又是怎样赞叹姥姥的手艺呢?谁来读读书上的句子?(“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句话是乡亲们赞叹姥姥的什么?(剪纸逼真,技艺高超)谁再读读这句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学生答)(2)小结写法:作者要赞美姥姥剪纸逼真,技艺的高超,却不直接写,而是借乡亲之口来表达,这种写法就叫侧面描写。
(3)导读: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乡亲们啧啧赞叹的语气呢?(学生读)(4)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动物活灵活现?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学生读句子)(5)小结:无所不能,就是所有东西都能剪。
“所”在这里指的是(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姥姥会剪如此多的东西,这是直接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是正面描写。
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6)学以致用:姥姥会剪这么多的东西,乡亲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让我们学着乡亲们的样子也来夸夸姥姥。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像____,剪____像____,剪个____,剪只____。
(学生思考后回答)3、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姥姥的勤劳和善良。
(1)默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动笔勾画批注。
(2)小组合作探究。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4)导读:通过对这部分的学习我们发现只要多读书,就能解决问题,我们把第1~3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5)小结:读到这里我们知道,是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和广结善缘的美好心灵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着乡亲们的啧啧赞叹,看着栩栩如生的窗花,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把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和善良、勤劳的品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课后生字在本子上再写一遍。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学习剪纸。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姥姥的剪纸》一课,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技艺高超、广结善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出示: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核心问题,抓住重点语句直入新课品读,既满足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又节省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品读事例,感悟深情。
◆学习第一件事:1、教师提出自学读书的要求:导学: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她最熟悉的是“喜鹊登枝”。
课文是怎样描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关键词体会想象。
2、学生自学。
3、引导学生交流自学读书情况。
(1)提问:姥姥剪的“喜鹊登枝”是什么样的?(学生读句子)(2)出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你找到了哪个关键词?(无可挑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导读:“无可挑剔”的意思是一件东西没有任何瑕疵,非常完美。
姥姥这无可挑剔的喜鹊登枝是在什么条件下剪的?(捂住眼)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4)提问:这高超的剪纸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5)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探究句意:“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哪句话说明“总剪”?“准头”来自哪里?(6)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剪的时间长,不断地剪)(7)导读:就是这样不断地剪,长时间地剪,所以姥姥说——(学生接读)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8)拓展:你有“熟能生巧”这样的经历吗?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4、教师小结:只要我们不断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在某一方面达到高超的技艺,这就是熟能生巧。
在“我”的刁难下,姥姥不但没有生气,还借机告诉“我”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可见姥姥是多么疼爱“我”。
◆学习第二件事: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那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姥姥似乎就站在我们面前。
除了“喜鹊登枝”,除了家家户户窗户上的窗花,姥姥剪的最多的是什么?2、导学,出示自学要求:自读第7~12自然段,看看姥姥剪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剪?姥姥都给我剪了哪几幅牛兔图?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写写你的体会。
3、引导学生交流自读情况。
(1)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2)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导学:你能试着给这两幅图各起一个名字吗?(小兔骑牛图、牛兔啃草图)导读: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