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辩证法一、黑格尔的初衷(他要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最初是追问身外的世界,既“存在的本体”。
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们在论证的时候用的就是“辩证法”的方法。
尽管在追问的同时不免总能折射出追问者自身的“精神痕迹”(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特别是柏拉图),但他们终究还是没有发现对自然本体的追问直接关联着对精神本体的追问这个问题。
直到十七世纪,笛卡尔意识到所谓“外部世界的存在”总须要被统摄在精神之中,这种存在才是可能被指谓的“存在”。
从而提出只有“我思”才是唯一可证的存在(迄今为止人类唯一可以证明的存在),由此开创了人类“认识论”的先河。
不过直觉上他又不能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他也是“二元论”的开创者。
也就是他认为宇宙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本体):一种是思想(或灵魂),另一种是扩延(或物质),物质的变化不受思想影响。
然而,一系列问题就此产生,既然“心灵实体”(思想)是唯一可证明的存在,那么怎么证明“物质实体”存在与否呢?笛卡尔的二元论陷入了“独断”的泥潭,更合理的推论或许应该是:精神以外的世界存在与否一概不可知。
(这个就是休谟的观点。
)既然外部世界“不可知”,精神世界又“可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是感应、感知、感性还是理性?不然,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可知”或“不可知”,不又是一种新的独断吗?为此康德思索到老,并成为亚里士多德后拷问“感知的规定性”的近代第一人。
康德终其一生没有澄清“知的规定性”如何与“在的规定性”达成统一,反倒弄出一大堆“二律背反”的麻烦。
此时,黑格尔和他的辩证法出来了,并试图收拾前面思想家惹出的麻烦,他既不能跑到“精神”外面去独断的大发议论,又不能全然置精神认知的“对象”于不顾。
因此,他找到了狡猾的辩证逻辑,使用各种“穿凿附会”的办法。
目的只要求解决康德留下的“漏洞”:既然物质也存在,精神也存在。
岸这边是我们的知识,那么,必定有一个“自在之物”在彼岸。
如果能从根本上找到这两个不能沟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不就万事大吉了?!因此黑格尔找到了他称之为的“绝对理念”,借此弥补前人的漏洞,而辩证法就是他用来证明的工具。
我们知道辩证法就是循环论,因此,黑格尔说他的哲学就是这种“象圆圈一样”从“绝对理念”出发,最终又“回复到自身”的逻辑系统,一时间他那“辩证的绝对理念”之光辉照得世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我们获得外物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请问你还有哪一个“非主观”的通道让人还能够得着那个“客观的世界”?人类所有够着外部世界的都是“主观”通道,既然都是主观通道,得到的世界当然都是“主观世界”。
因为没有主观以外的通道够得着那个“客观世界”。
因此,黑格尔用超越主观和客观的“绝对理念”把一切关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都化解了,“相对”的余地都没有了,从这一点上讲黑格尔十分“高明”。
因此,也是他受到马克思经验主义者批判的原因。
所以我们看黑格尔要注意,他绝不是要讨论“辩证法”,而是借此为工具探讨人类的终极理性是什么。
Tips:“二律背反”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
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简单来说就是理性逻辑用到极点一定会产生悖论,比如“这个世界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和“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无边界的”这两种说法都成立,但都有破绽,例如,今天爱因斯坦的学说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叫“有限无界”,爱因斯坦的有限宇宙是一个物理学模型,它没有回答有限宇宙外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这个问题物理学上不能回答,因为空间本身是物质本身缔造的,137亿年宇宙开始前时没有物质,是能量状态,因此没有时空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能量态转化为质量态过程中才发生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没有解决哲学上的把逻辑用到极致的那个追问:你这个有限的宇宙外是什么?它算不算空间?如果不是空间又是什么?如果它不存在,那么这个不断扩张的宇宙装在了什么里面?因此,康德的二律背反理论仍然颠覆不破并终将被继续追问下去……Tips:“辩证法”如何论证辩证法的论证就是典型的循环论,比如假设我们的命题是“想弄清楚A是什么?”辩证法求证说:想知道A是什么就要知道B是什么,相对的,想要知道B是什么就又要知道A是什么。
那么A是什么?A 是非A,但是非A可以转化为A,B是什么?B是非B,但是非B可以转化为B,这样论证下去,你只知道A和B的关系,但不知道A和B 究竟是什么?因为A就是B,B就是A。
再比如,黑格尔说:“生命的每一瞬间,是生,同时也是死。
”这样含混的讨论问题,听者尽可以知道了生命的真谛,但永远不知道生命的特质是什么,反映的是思维混乱,黑格尔用“辩证法”作为逻辑工具是逻辑学的大倒退,因此现代逻辑发明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给黑格尔一个非常低的评价,说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
二、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我们知道“形式逻辑”来自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当年创建形式逻辑,就是针对“辩证法”的混乱创建的,因为“辩证法”导致思维混乱,导致思维简单化,导致在两点任何一个点上都可以狡辩,这导致亚里士多德梳理人类的思维脉络时给逻辑立了一个规定“叫必然的导出”,典型的就是三段论。
例如:“比如凡人皆要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一定会死”。
这种给一个大前提再给一个小前提,然后必然只能导出的最后那个结论就是“必然的导出”,其实就是“演绎法”。
Tips: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定理”同一律:A=A,事物只能是其本身,同一律表达的是确认状态。
排中律:就是回答A是非A,或者A不是非A。
(注:哲学符号:A∨┐A读作:A或非A,哲学家使用专门符号而非一般用语。
)就是对于A,要么是A,要么是非A,或者可以说A要么是B,要么是非B,不能说A即是A又是B,或者说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它不能处在中间的模糊状态,排中律表达的是感知或动摇,就是我们的感知已经不能确认了。
矛盾律(不矛盾律):A不是非A,表达A只能是A而不能是A 的矛盾面,即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也就是他不允许在概念上出现矛盾,矛盾律表达的是感知混乱。
充足理由律:莱布尼兹后加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没有充足理由整个演绎推理的结论就不牢固。
黑格尔称“形式逻辑”叫“知性逻辑”,“感知”的“知”,我们从“感知”的三个状态理解什么是“感知”,感知分:“感性”、“知性”、“理性”。
一般认为只要直接在感官上达到的就叫感性,我们知道人类一切的精神和感知无非是为了达成生存需要的识辨系统,那么动物只有感性没有知性是如何建立识辨系统?是因为最原始的动物它只能对跟它生存有关的对象产生感觉,它对跟它生存无关的东西根本无法感知,在它的视野里就不存在。
比如蜜蜂能看见紫外线,现在生物学研究它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花粉对紫外线的折射率最高,蜜蜂不是去寻找花粉,而是在它的眼睛里世界上只有花粉(同一律),这种状态叫感性。
所以大家注意我们人类的感性已经很复杂了,但感性最初是指无选择无判断的,感觉本身就达成依存,就能够完成识辨过程,这是有关“感性”的最原始也是最根本概念。
什么叫“知性”?我们说:“判断”叫“知性”,因此,知性是判断的过程。
就是随着生存的复杂程度增高,生存依赖更多的对象,导致感知对象变得无数之多,而我们在单位时间里只能依存一个对象,比如一只鸟已经不像蜜蜂只能看见花粉,他同时看见树叶(A)、树干(B)和树叶子上的一个昆虫(C),他只想吃昆虫,于是它必须把ABC这三个东西加以判断,最后选择C(排中律),可见“判断”是感性复杂化的产物。
而到了“理性”也就是需要依存的物已经多到了用感性和知性处理不完的时候,必须把他们归类为“概念”,然后在概念上在归类成“范畴”,然后在范畴上面判断推导,这时候判断已经是在概念上判断,而不是在直观上判断,直观判断叫知性,概念判断叫推理,这就进入理性阶段。
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就是在“知性逻辑”(形式逻辑)系统上,在我们必须建立“概念”才能做出判断的时候出现,由于“概念”是归类的,并且“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概念的边界”。
比如伯拉图讲到人所应该具备的四大素质,其中一个叫做勇敢,他说勇敢这个概念是什么呢?他说勇敢一定是介乎于怯懦和鲁莽之间的那个状态。
也就是说勇敢两边的边界,一边叫怯懦,另一边叫鲁莽,鲁莽和怯懦中间才是勇敢的概念。
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就是在两点之间寻求概念平衡,寻求思维模式中最基础的东西“概念”的建立而产生的。
因此黑格尔辩证法虽然相当于形式逻辑更高明了,但是它又是人类理性逻辑的最低级阶段,也就是从概念开始推演的逻辑方式中最低级的阶段,因为而它是建立概念边界的一个思维模式。
但要知道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一个宏观世界讲是不成立的,他说“物极必反”我们知道现代宇宙论宇宙是从137亿年前的一个能量状态,突然衰变和爆炸出质量状态。
这个过程中能量是一定从有序和有效状态向无序和无效状态衰变,并且这个状态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迄今找不到反例证明发生逆转,可见“辩证法”在宏观世界是不成立的。
Tips:“形式逻辑”“逻辑学”就是研究规律性事物的一门学科,讨论逻辑论证会呈现的一般形式,哪种形式是有效的,以及其中的谬论。
有“广义逻辑”和“狭义逻辑”之分,哲学中的一般指“狭义逻辑”。
“形式逻辑”是以纯形式内容研究推论的一门学科,这种内容是很明确的。
若一个推论可以被表示成一个完全抽象的规则,即不和任一特定事物或性质有关的规则的一种特定的应用,则这个推论拥有纯形式内容。
“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概念的两个方面是外延和内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围大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性质;判断从质上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从量上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推理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概念构成判断,判断构成推理,从总体上说人的思维就是由这三大要素决定的。
它要求思维满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
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
三、辩证逻辑的普世有效性“辩证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无论谁都超脱不掉自己的思维格律,即使知道辩证法讨论问题方式是错的都不可能不运用它,这就是我们思维的规定,叫“逻辑规定性”。
这些最基本的规定都是在动物的知性逻辑里就开始规定,我们人类包括高等动物都面临多项选择和多项依存,比如扁形动物出现眼睛和视觉,但是视觉很模糊只能看到它要吃得食物,除此之外它的眼睛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扁形动物不需要选择,眼睛能看到的就是能吃的东西,这时候不需要辩证逻辑,但到了猴子它要吃的东西种类多了,可以是桃子、核桃或者栗子甚至小鸟,他要选择一种的时候,辩证法发生作用,他要吃桃子就把它设为A,其他的核桃、栗子、小鸟就都是非A,最简单的建立了有效的识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