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徐州汉文化---“楚王陵”_20160520112656214_20160520114327667
徐州汉文化---“楚王陵”_20160520112656214_20160520114327667
甬道:早期较宽大,一般剖面约为2×2米左右,较短,如北洞山墓、驮篮山二墓、狮子山墓。中期墓的甬道一般较长,剖面约1.1×1.9米,有的长达近50米,如小龟山墓、石桥墓、南洞山墓。晚期甬道又变短,如卧牛山墓。
关于封门设备:各种门道封法也不一样,甬道门主要用塞石,塞石大小和制作光度依墓葬规格不同而异,一般长2.0~2.5米,个别长者达4.5米,宽厚在0.95~1米。早期甬道较宽,用4块塞石两两并列上下叠压封堵,个别塞石上下有榫(如北洞山墓)。塞石数量,依甬道长短而定,如北洞山用3组,狮子山用4组,驮篮山亦用3组。个别墓室也用塞石,如北洞山的主墓室(棺室)在过道上(短甬道)也用一组塞石。这些塞石内或外往往还有一道木质门,一般为双扇,留有门枢窝和封门器槽;封门器有铜质(北洞山墓)或铁质(狮子山墓),形制也不同。早期墓的各室,视其情况,有的也备有木门,如狮子山墓、驮篮山墓;个别墓在后墓道,两侧凿有耳室,也用较小的塞石填实,如北洞山墓道后段,还用较小塞石封堵,耳室则用长宽各约1米的石板封堵,这些石板厚薄不均,一般下边厚,上部薄,当为操作方便所致,如狮子山内墓道的3间耳室即用此封法,同时在封门内又用木质门封死,个别墓在墓道两侧凿有石龛,其封门方法用特制石板竖立封死。中期墓的封法大体同早期,唯甬道窄而且用两块塞石上下叠压封死,这种墓往往全甬道填满塞石,如小龟山男性墓用了13组塞石,这种塞石往往在甬道底部凿有石槽以增加封门之牢固性(小龟山二墓)。有的墓在塞石上有编号,记塞石尺幅和在墓中的位置,如狮子山墓甬道塞石。塞石的制作工艺有粗有精,一般早期较精,棱角规整,六面磨光。以驮篮山墓塞石最精,六面光洁,可以鉴人;北洞山墓、狮子山墓次之,中晚期墓塞石较粗约,打制出六面,凿痕清晰,不加打磨,以石桥M2最典型。
该墓甬道内的各室被盗,盗者从墓门入墓。墓之封门塞石被拖出四块,在盗洞及墓门被拉出的塞石上散存着各种文物,有铜钱,玉器及铜器残件,铜印章等,金缕玉衣被拖出室外,在塞石上把金缕抽走,玉片被弃置于塞石上或塞石夹缝中,现存玉片4000多件,个别玉片上尚存有金丝,玉璜、玉璧散落各处,一片狼藉。墓门与甬道高宽相同,高1.96米,宽1.95米,用16块塞石并排叠压封堵,每组4块,共4组,计16块,总长10.5米,把这段甬道封堵的严严实实。甬道总长39.36米,甬道上凿出六间侧室和两间储藏室,东侧四室从南至北为E2-E5,从盗后残迹看,E2为钱库;E3未凿成,E4为一陪葬墓,在此室清理出女性牙齿及玉舞人、玉璜等遗物,该室除木门外,又用空心砖封堵;E5亦为陪葬墓,盗掘惨重,只清理出少量陶片封门方法同E4;甬道西二室,南为W3,清理出铜镜残件,铁甲片、铜镜、铜弩机等,北边为W4,主要出有铜印、铜带钩和一对玉龙等。看来此为印库,甬道北端接横室,因西东不在一个平面上,暂把东侧编为E6室,室底比西室高25厘米,该室较宽大,东西长4.58米,南北宽3.40米,高1.97米,该室遗物不多,主要有玉鼻塞、玉璜及死者遗骨,计有头骨,骶骨、肋骨、骰骨等,从迹象看,原来棺椁就放在这里,西半部为W5,长5.4米,宽3.24~3.44米,高2.2米,该室遗物异常丰富,主要有玉璜、玉璧、成组漆玉棺所镶玉片图案及玉件,玉龙、墓主人骨骼等,从E6和W5至后室、有一个过道,长4.25米,宽2.07米,高1.84米,过道底部南低北高,呈斜坡势,后室东西长7.98米,南北宽3.37米,高1.87米,出土文物以乐器为主,有石磬、琴瑟钮,玉管,铁甲衣片及铜镞等。
(七)关于陪葬墓
近臣及亲属陪葬古已有之,西汉亦不例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长陵就有萧何、曹参、张耳、张良、周勃、戚夫人等陪葬;惠帝安陵有鲁元公主、陈平、张苍、爱盎、杨雄等陪葬。帝陵如此,王陵也多依规行之。楚元王墓目前可见有4座陪葬墓,《水经注》记载“……经十余坟”。北洞山墓北面的后柚山上,清理了近10座陪葬墓。在狮子山墓附近的绣球山上,1987年也清理出2座陪葬墓。小龟山墓也发掘过陪葬,那是1972年发掘小龟山一号墓,从出土器物铭文可知为“翁主”墓。
该墓建造,巍伟壮观,但并未按原计划建成,从现存情况看,到处残留未完成残迹,排水设备也未来得及开凿。此墓的主人死的突然,属于草草埋藏。
第二小组:
楚王陵墓之特征
(一)墓地的选择
楚王选择葬地,一般是各具一山,山头都不太高大,自为一体。在墓的前方,一定要有开阔的空地,远山近水,一览无余,独占一山,曰“占山为王”。墓门一定要向空地,其方向有面向南者:如狮子山墓、北洞山墓、驮篮山二墓、南洞山墓、卧牛山墓。有面向西者:如小龟山墓、石桥汉墓;亦有墓门向东者,如楚王山刘交墓。皆人工凿岩成墓,精粗有别,一般早期较考究,四壁平整规范,如北洞山墓、驮篮山墓;晚期较粗犷,如小龟山墓。
另在北洞山墓墓道中段两侧有7个石龛,龛内放置彩绘陶俑222件,这些俑皆为武士、武官形象,看来这是为了卫戍该墓而特设的仪卫俑。
第四小组:
(四)关于墓室的配制
墓室是墓葬的主要部分,其中有主室(棺室)、横堂、侧室、沐浴室、厕间及排水设施等。主室在早期墓中多在墓之后端,为长方形,因系放置棺椁之地,一般都很讲究,造型规范,四壁平整,如北洞山墓、驮蓝山二墓。楚王山墓还用特制石料四壁砌筑,顶用特制券石起券,异常宏伟。但是,狮子山墓主棺椁陈置于横堂东侧之棺床上,这可能是因为该墓尚未建成而墓主突然故去的应急措施所致。中期墓显得比较复杂,多系在中心部位的一间大室内再建木结构瓦顶棺房,如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小龟山二墓、石桥墓、南洞山墓等。后期墓比较简约,把棺椁置于后室即可。关于其他室的功能,因被盗诸原因,不能论述准确,仅就个别墓室,依据清理情况和各室现存设施,简述如下:狮子山楚王墓之E2,清理时发现有诸多铜钱遗迹,该墓盗洞又出有完整钱17.6万余枚,故论定此为钱库;该墓之E4,清出有女性所用之物及女性牙齿等,该墓又有专门之封门设备,故为女性陪葬墓;而W3和W4分别集中出土铜镜、铜印、铜镞、铜带钩、铁甲、铁盔等,故认为为储藏室;该墓的后室,出土整套石磬、琴钮之类乐器附件,似为乐舞厅。北洞山墓之西侧室,因塞石封堵较严,未被盗扰,在其室内清理出金带钩、金耳饰、玉衣片、透雕玉饰及铜带钩等,亦应为储藏室;在出土文物中有“武库”铜印章及铜弩机、铜镞等兵器,说明在墓室中当为“武库”的设置。中期的小龟山M1甬道上,有一套间(XIV、XV)与该耳室(XⅢ)相对应,从出土的陶俑、陶马、陶盆及铜弩机、铁衔镳等及井等设施看,该室的功能应为车马间。在早期墓中还有沐浴间(驮篮山二墓)和厕间(北洞山墓内有2间、驮篮山墓各有1间)。中期墓的厕所不大明确,如小龟山墓之第X室,石桥M1主墓东端北边的小室也应为厕所。在楚王陵墓中多有水井设置,这些水井的位置各有不同,早期的狮子山墓在包厨间中,中期的小龟山墓有两眼水井,其一位于男性墓的XIV室的马厩中,另一眼位于XI、XⅡ两室壁中间;晚期卧牛山墓的水井位于后侧室南壁下。关于墓内的排水设施,不分早期晚期皆有,唯狮子山墓因尚未按原计划建成而没有外,其他各墓都有,排水方向,依各墓具体情况而异,有的把水排在裂隙处,有的排向墓道。
墓是葬埋死人的设施。个别墓不仅有墓葬设施,而且还附有衙属部分,如北洞山墓在墓道中段东侧,建造有一整套类似地面建筑的衙属,功能齐备,有大小达11间之多,计有武库、乐舞厅、更衣室、仓房,地下贮藏室(凌阴)、厨房、水井、柴房、厕所等。
个别墓葬还专门陪葬有兵马俑等卫戍部队。如狮子山楚王墓,在其西、北部都发现有兵马俑坑,西侧有6条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和警卫俑等兵种,数量多达4000余件。同时,在陵园内也发现多处零星兵俑坑和一处车坑,车坑中葬有3辆漆质模型车和3个立式陶俑,当为御手或车士。
“以学定教——构建民主课堂”教学预案(试行)
课题
徐州汉文化—楚王陵
第(1)课时
撰写人:
教学
目标
了解徐州汉文化----楚王陵的相关知识
重点
难点
教学
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了解搜集有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程ຫໍສະໝຸ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板块一】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了解、走进徐州楚王陵。
2、【教学板块二】学生分组介绍徐州楚王陵的相关资料。
(五)关于封土
一般来讲,西汉的帝陵、王陵皆有封土,楚王陵墓亦不例外。但是,有的墓经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水土流失,有的尚存,如楚王山墓、北洞山墓;有的已不存在了,如小龟山墓、驮篮山墓、石桥墓等。封土质地一般是从山下运上去的褐色土,以夯实,夯层一般在20~35厘米,个别封土周围还用特制石条镶砌,加以保护,如楚王山刘交墓。
第三小组:
(三)关于耳室的配制
耳室的设置系根据各墓的具体情况而定,有多有少。有的在墓道两侧,如北洞山墓在后墓道两侧各有1间耳室,楚王山刘交墓在墓道上有4间耳室,两两相对,狮子山墓在内墓道两侧相对3间耳室,但各墓墓道上不造耳室;有的墓在甬道上凿制耳室,如小龟山二墓、石桥墓、南洞山墓;有的墓没有耳室,如石桥墓M2、卧牛山墓。耳室的功能亦不尽相同,北洞山墓因被盗而墓室空空,功能难定。狮子山内墓道3间耳室,从出土文物论定,西侧南端一室(W1)为“御府”库,放置大量铜容器、铜铁兵器、漆耳杯、玉酒器等武器和生活器皿等,各式器物达200余件;西侧北端一室(W2)主要放置铜、银容器及鱼、兽骨及谷物(炭化)等,似为贮藏室;东侧一室(E1)有两道门,从出土的陶器、盆、铁釜、铜勺、铜甑、铜釜等物,应为庖厨间。小龟山汉墓的耳室似为车马间,在男性墓内清理出陶俑、陶马和车等明器。
第一小组:
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墓。它的发现是在发掘兵马俑之后,我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
狮子山楚王陵(雄)
于1991年7月12日找到的。1994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颁发发掘证照,当年12月动工发掘,次年3月底基本结束。由我和邹厚本同志任领队。该墓位于兵马俑馆东400米的狮子山主峰南坡,凿石成墓,早年被盗,有3间耳室和1座陪葬墓未被盗墓者发现,保存下来一些重要文物。该墓由墓道、天井、内墓道、甬道、耳室、侧室、棺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总长117米,宽13.2米,面积850多平方,凿石量达5100多立方米。是历年来在徐州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实的墓。但该墓尚未按原设计要求建成,室内有许多地方遗留下诸多待完成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