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政治1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 千九百十八里。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1.中后期的边患与巩固边防—将领权 力增大(原因) 2.安史之乱中央权威下降地方借平叛 壮大自己(原因) 3.唐朝后期地方藩镇割据中央腐败不 能制(表现) 4.唐朝灭亡军阀纷纷建立自己国家— 五代十国(结局或影响)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思想文化)
唐太宗即位之初便立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 四夷自服”
表现(措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 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 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 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 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 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 页
隋唐时期的政治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历程 • 隋— • 唐— • 五代十国与少数民族政权崛起— • 北宋与辽、西夏和金并立— • 南宋与金、蒙古的对立— • 元朝
唐至元时期政权的沿革
唐朝
五 代 十 国
北宋
南 宋
元朝
随手一练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 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隋唐两宋朝代沿革概述—特征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的 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 建 ,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3.评价:是封建 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冲破了世家大族 的局面;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 ;
2.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太宗曰:“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 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 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 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宽仁慎刑(政治)
《贞观律》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徒-----死刑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
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 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 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死刑复审权)
惊世骇俗的“四百刑徒来归狱”
3.休养生息的政策。 表现 均田制、 轻徭薄赋、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 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 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 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 正确的是 ( )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 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 异常融洽。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 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 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 母。”《资治通鉴》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1、“战而后和”。
4、选贤任能、虚怀纳谏(政治)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如长孙无忌和魏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 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 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三省 • 中书省负责 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 门下省负责 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 回; • 尚书省负责 国家的重要政令。 •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 • 六部为 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 • 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主管户 口、赋税等; • 主管国 家礼仪制度; 主管军政; • 主管刑法; 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隋唐统一—
• 两宋多元并立(分裂与民族融 合) • 元朝重新统一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隋唐政治制度变革—三省六部制
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3、设置羁縻府州,以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安西都护 府) 4、采取和亲政策,加强民族融合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元朝人戈直编集的《贞观政要集论》一书 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唐太宗的话:“夫太宗之 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
帝(炎黄)三王(尧舜禹)之事矣
材料:贞观四年,(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 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 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 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 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 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 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材料: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 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 ‚……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制止盗贼的事儿,有人主张制定 严酷的法律。太宗说,“民众之所以偷窃,是因为国家规定的赋税 和劳役太重、官吏贪婪,加上自己饥寒交迫,所以就顾不上廉耻了。 我应当节省费用、减少赋税和奢靡,选择廉洁的官员,这样民众衣 食有余,就不会当盗贼了,何必用严酷的法律呢?”几年之后,天 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影响 • (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 中央的统治力量; • (2)削弱了 ,加强了 ; • (3)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 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 制度。
• 有的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 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分成两个子 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 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 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重要举措是 ( ) • A.废分封,置郡县 •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 C.废丞相,设内阁 • D.确立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隋唐政治的四个问题
• 一、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一—三 省六部制(中央官职的变化) •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变革之二—科 举制(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 • 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四、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三省六部制的内涵与特点 •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相权分散,决策科学 • 互相牵制,科学分工 • 效率提高,各尽其用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 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 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 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权决策机制
藩镇割据
•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 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 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 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 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 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 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 ———《新唐书》卷五○《兵志》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既有其土地,又有 其人民,又有其甲 兵,又有其财赋” 的地方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
重用蕃将、委以重权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安思顺 哥舒翰 突厥 突骑施 安禄山 粟特
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
高丽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 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青年闯将 建唐立功 • 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 • 杀兄逼父 夺位登基
• 贞观政绩 流芳千古
• 晚年过失 反躬自省
(599—649年)
1、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626)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 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 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 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 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 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 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 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 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决无而仅有者也。”
概括指出材料中对唐太宗两方面的 评价,分别说明这两方面评价所依据的 历史事实。你如何看待戈直评价人物的 方法?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在修身和齐家方面存在着不足。 史实依据:玄武门之变。(4分,如回答没有处理好 自己身后的皇位继承问题亦可酌情得分) 一方面认为唐太宗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明君。史实 依据: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重用魏征等;强调 “存百姓”(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用法务 在宽简。(6分,观点2分,史实2点即可4分) 戈直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看法是正确的。 (2分)
• 1.创立与发展 • 2.内涵与特征 • 3.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