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1、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连结为一个整体。

3、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夺回大量金银,使西欧的贵金属增加了,这就引起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货币购买力降低。

价格革命发生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为工资,这样可剥削更多的工人,另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

同时,价格上涨意味着封建主的原有财富相对不值钱了,但新兴资产阶级挣钱却容易了,所以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4、重商主义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也称作“商业本位”,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后为古典经济学取代。

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

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该理论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5、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6、自由放任政策“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政策。

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的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按照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表述,这一观点明确认为政府的作用应限于下述范围:(1)法律和秩序维持;(2)国防;(3)提供私人企业不愿提供的某些公共品(如公共保健和环境卫生)。

市场经济的极端情况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即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

7、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8、垄断组织垄断组织(monopolies/monopolyorganization)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9、1929-193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首先爆发于美国。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

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

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激发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

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10、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1、核心: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4、影响:(1)对美国:①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加强计划指导性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当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2、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凯恩斯的主张基本一致。

凯恩斯主义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主流经济学地位。

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而受到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

凯恩斯主义无力应付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主流派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

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潮席卷西方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日趋衰微。

13、人民资本主义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了股票,资本家已经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人民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调整,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企业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的手中。

因而,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

14、经营者革命1. 定义: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管理所有业务),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然而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

2. 产生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

3.产生原因:由于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与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迫使企业的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与专业技术。

这是科技发展及生产过程复杂化的要求。

4.经营者革命的意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经营的管理人员不断增加,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15、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其实质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即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