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缺陷病PPT课件

免疫缺陷病PPT课件

新生儿T细胞产生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 IFN-γ、 IL-10、 IL-4为10-20%,随抗原反复刺 激,各细胞因子水平逐渐升高。
3.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参与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等待 细胞毒作用。
NK表面标记CD56出生时几乎不表达, 其活性于1 -5个
月时达成人水平
ADCC功能仅为 成人的50%,于1岁时达成人水平
脐血T细胞 97%为CD45RA+ “初始”T细胞(成人外周 血为50%),而 CD45RO+ 记忆性T细胞极少。
新生儿T细胞表达CD25和CD40配体较成人弱
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换Ig、活化吞噬细胞和产生CTL的能 力差。
.
15
新生儿及婴儿期CD4+标记的Th相对较多,以TH2 主,CD8+细胞毒性/抑制T细胞较少, CD4+ / CD8+ 比值高达3~4,故TH2类细胞功能相对亢进,其分泌 的细胞因子占绝对优势,有利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
8
g/L
14
12
10
Total IgG
Baby IgG
8642来自0.6 0 8Maternal IgG 123 4567 9 ms 生后9月内血清IgG动态变化
.
9
IgM
发育最早的免疫球蛋白,胎内已能产生,但不能通过 胎盘,出生时IgM水平极低, 新生儿脐血IgM过高提示宫内感染 出生后3~4月为成人的50%,1岁时为75%,于3~6
2007年召开的免疫缺陷专题讨论会议,资料显示,近几 年来,每年均有3-5种新的PID被发现。迄今共有约200 种,其中150余种已明确致病基因。 各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相对发生率为:B细胞缺陷最常 见占5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
(1)联合免疫缺陷病 (2)以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 (3)其他明确定义的免疫缺陷 (4)免疫调节失衡性疾病 (5)吞噬细胞缺数量和(或)功能缺陷 (6)固有免疫缺陷 (7)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 (8)补体缺陷病
1.B淋巴细胞及Ig 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IgM的B细胞,无产生IgA IgG的B细胞。分泌IgG的B细胞2岁时、 分泌IgA 的B细胞5岁时达成人水平。 婴儿体内的B细胞多为不成熟的B细胞,不能有效 产生抗多糖抗原的抗体,所以婴幼儿容易感染含 有胸腺非依赖抗原(TI)-2抗原的病原体。
.
7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岁达成人水平 IgM是抗G-杆菌主要抗体
.
10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A
不能通过胎盘 发育最迟,12岁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具有粘膜局部抗感染作用,新生儿期不能 测出
.
11
g/L 14
12
10
8
6
4 12. 80-. 6
4 12 yrs
Ig M
8 12ms 2 4 免疫球蛋白的个体发育
.
IgG IgA
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良造成的免疫功 能障碍
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 SID),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后天因素(感染、营养、疾病、药物等)引起的免疫功 能障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定义 是一组由不同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损功能损害 的疾病,累及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应答。
.
5
3.补体及其他免疫分子: 母体的补体 不能通过胎盘输给胎儿, 新生儿补体经典活性低、生后3-6个月才达成人水
平,旁路途径的各种成分发育更为落后, 未成熟儿补体经典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血液 中多种免疫分子水平低,造成抗病能力差, 新生儿血浆纤连蛋白、甘露糖结合血凝素浓度均 较成人低。
.
6
(二)适应性免疫
第九章 免 疫 性 疾 病
附一儿科 陈宁
第一节儿童免疫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免疫是机体的生理性保护机制,其本质为识别
自身,排除异己,具有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抗感染
免疫反应-清除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
免疫监视- 识别清除突变细胞和异质性细胞
免疫失调或紊乱可导致异常免疫反应:
反复感染
变态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缺陷及发生恶性肿瘤
IgG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足月新生儿血清IgG高于其母 体5~10%, 来自母亲的IgG随月龄增加逐渐消失, 出生6个月后 自身合成逐渐增多 出生后2~4个月最低,10-12个月时体内IgG 均为 自身产生,8~10岁接近成人水平 IgG亚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IgG2代表细菌多 糖抗体,在2岁内上升慢,此年龄段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
16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定义: 由免疫系先天性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致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抗感染功能低下,反复发生严重 的感染,或/可伴免疫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症和某些肿瘤
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PID)
由于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粘附、吞噬、氧化杀菌、 产生细胞因子和抗原提呈功能较成人差。中性粒细 胞的游走能力及吞噬功能也较差
.
4
2.屏障作用 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易因皮肤粘膜 感染而患败血症;粘膜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耐受的 功能差,容易出现蛋白不耐受情况,婴幼儿期淋 巴结功能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血脑屏障发 育不成熟,易患颅内感染。
.
2
儿童期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各种免疫 功能(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尚未健全,特 别是新生儿期尚未接触抗原、免疫记忆未建立, 对各种病原、甚至致病力很弱的细菌也有易感 性。
(一)固有免疫
1. 单核/巨噬细胞 血液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主要为中性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期至出生后细胞数较高,72小时 后下降至低水平400mm3,2--3周再度上升达正常。
8 10
12
IgD 在胎龄31周开始出现,自身合成较少,2~3 达成人水平。
IgE 自胎龄11周开始合成,7岁左右达成人水平。
.
13
2.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1)成熟T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60~70%,外周淋巴细 胞计数可反应T细胞数量,出生时淋巴细胞数目较 少,6-7个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7岁时两者相 当,此后随年龄增加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出生时T细胞功能发育已完成,故新生儿的皮肤迟发超 敏反应在初生后不久即已形成,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数周后, 结合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小于胎龄儿和早产儿等待T 细胞数量少,对有丝分裂原反应较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