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临床免疫学
2.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多变 3.伴发恶性肿瘤 比正常人高100~300倍
4.伴发自身免疫病 正常人0.001%~0.01% , IDD患者 可高达14%
5.遗传倾向性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中1/3左 右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为X性联隐性遗传。15 岁以下PIDD患者多为男性。
三、分类
发病机制: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 激酶Btk基因缺陷,使得B细胞发育过程中信号 转导障碍,导致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阶段, 成熟B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失。 B细胞发育停滞机制:B细胞从原B向前B分化 后,出现一种称为前B细胞受体(pre-BCR)的结 构,由替代轻链成分(即5ג和Vpre B的基因产 物构成)和重排的μ重链所组成,并与Igα/lgβ 连接形成了pre-BCR复合物,相应信号转导由 Btk介导,Btk参与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质分子 的磷酸化过程,使前B细胞发育成未成熟B细胞, 开始表达膜表面IgM,并进入成熟B细胞的分 化,X染色体上的Btk基因一旦突变,B细胞发 育途径中断,患者不能完成成熟B细胞的分化。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原则 是用替代疗法,补充病人不能产生 的抗体。方法是周期性地肌肉注射 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γ球蛋白 每月0.7ml/kg。用药的剂量和频率 必须个体化,使免疫球蛋白维持在 正常的上限水平。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涉及T细胞发生、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 缺陷,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含量低,而IgG和IgM正常。
临床特点: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
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反复感染,少数患者可
出现严重感染,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Hale Waihona Puke 敏反应性疾病。案例
男性 ,9岁。主诉:发烧咳嗽三天。 现病史:3天前患儿感咽喉疼痛,全身不适,测体温38.2℃,服SMZ、银翘解毒片等,无 明显好转,咳嗽加重,稍喘,有少许白色泡沫痰。体温一直在38~39℃,门诊以支气管肺炎 收住院。 患儿从小体弱多病,易感冒、咳嗽,曾因肺炎先后住院5次。 父母体健。否认肝炎、结核及遗传病史。 查体:T 38.7℃ P 104次/分 R 26次/分 BP未测。一般情况欠佳,发育营养欠佳。 面色稍白,唇无紫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充血明显,扁桃2度肿大,无分 泌物。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粗,有少许干啰音,左下肺有少许湿罗音。心率104次/分,律 齐,心音尚可,无杂音。腹软,肝肋下刚及,软、无压痛,脾未扪及。四肢脊柱无畸形,神 经系统(-)。 门诊化验:WBC 7.6×109 N 78% L 22% 胸透:支气管较粗乱,左下肺有小片状阴影。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94.8g/L (110~150); RBC 3.15×1012/L (3.5~5×1012/L); WBC 7.5×109/L (4~10× 109/L ); N 75%, L 25% 尿常规 :(-); 血清蛋白电泳:Alb 60.9%(54~61); α1 6.2% (4~6); α2 9.0%(7~9); β 12.3%(10~13); γ 11.6%(17~22)。
XLA的临床特点: 患儿一般在出生6~9个月时发 病,临床表现以反复持久的化脓性 细菌感染为多见,但对病毒、真菌 等胞内感染仍有一定抵抗力,约20 %患儿伴自身免疫病。 XLA的治疗:主要是注射丙种球蛋白, 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若不 积极治疗,约半数患儿可于10岁前 死亡。
2.X联高IgM综合征(X-linked high IgM syndrome,XHM): 较罕见,X性联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 使T细胞表达CD40L缺陷,其与B细胞 CD40的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细胞活化 增殖和Ig类别转换障碍,不能产生除IgM 以外的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其中B细 胞活化增值必须通过表面的CD40等共刺 激分子与活化Th2细胞表面CD40L结合相 互作用,产生活化第二信号诱导B细胞活 化;同时CD40-CD40L复合物具有激活 NFқB,诱导类别转换的作用)
3.患儿发育营养欠佳,浅表淋巴结不大,说明尽管存 在反复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组织并没有增生表现,而 浅表淋巴结发育不良正是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 征性体征。 4.XLA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父母正常; 5.患儿血清蛋白电泳检查结果中,丙种球蛋白远低于 正常; 综上,初步诊断患儿所患疾病为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主要表现(四大临床症状)
胸腺 发育 不全 T细 胞减 少 反复病毒 感染 甲状旁 腺发育 不全 Ⅲ-Ⅳ咽 弓发育 不良 心血 管异 常 法乐四联征和 大血管异常
Ⅰ-Ⅱ咽 弓发育 不良
面颅 发育 异常 腭裂、人中短 和低位耳等
低钙 血症
手足 搐搦
胸腺发育不良伴先心病
6个月以内 的婴儿看 到胸腺阴 影,一般 在10g以上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 综合征)
胚胎三、四咽囊发育障碍→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伴随甲状旁 腺、主动脉弓、唇、耳发育不良 细胞水平: T细胞不能成熟(随年龄增长T细胞能在胸腺外 成熟) 表现:血中T cell缺乏,细胞免疫缺陷 症状:易患病毒、真菌感染,移植物抗 宿主反应,接种减毒活疫苗可引 起严重不良反应,自身免疫病, 恶性肿瘤
1.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 ( 1 ) 原 发 性 ( 先 天 性 ) 免 疫 缺 陷 病 (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由于免疫系统遗传 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系统功能 不全引起的疾病。 (2)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AIDD):是后天因素 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 性疾病。 2. 按其累及的部位 (1)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2)T细胞缺陷、B细胞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
问题
Q2:根据该病的发生机制,下一步可考虑做哪些检查 明确诊断和如何处理? 该病的发生机制为: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 (Btk)基因缺陷,使得B细胞发育过程中,信号转导 障碍,导致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阶段,成熟B细胞 数量减少或缺失。
可通过以下方法明确诊断: 1.血清Ig的测定:主要采用免疫比浊法; 2.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测定; 3.B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4.CD抗原检测。
二、基本特征
1.反复和持续的感染 免疫缺陷病最主要的特点是反复和持续的感染。 一般来说: ( 1 )体液免疫缺陷者常对细菌,特别是化脓菌易感, 患者也对病毒易感。 ( 2 )细胞免疫缺陷患者对分枝杆菌、病毒、原虫等 病原体易感。 (3)机会性感染 患者不仅对所有的病原体易感,还 对一些条件致病菌易感。
Btk参与的祖B细胞发育至成熟B细胞过程
XLA
Btk基因突变
sIgM
淋巴干细胞
前B细胞
Bruton’s tyrosin kinase, Btk Bruton 酪氨酸激酶
XLA的免疫学特点: 血清各类Ig含量明显降低, IgM < 0.1g/L,IgG<1g/L,IgA 测不到,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缺少 或无成熟B细胞(CD19+CD20+IgM+),淋巴 结中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对抗 原刺激无抗体应答,但骨髓中祖B细 胞数正常,外周血T细胞数及功能亦 正常。
Athymic nude mice are kept behind a barrier with HEPA filtered air; autoclaved fee, bedding, water and cages. A research assistant uses aseptic procedures to protect these mice from organisms in the environment
免疫缺陷病
掌握: 1.概念:免疫缺陷病(IDD); PIDD; SIDD (AIDD) 2.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点; 3.AIDS的特征性免疫学异常及其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免 疫 缺 陷 病 (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IDD) : 是 免 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 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 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 的疾病,其涉及免疫器 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
6各月,男婴,右心肥厚增大,肺动脉狭窄,胸腺发育不全
看不到阴 影,多在 4g以内预 示胸腺发 育不良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 综合症)
面部长、球形鼻尖、鼻唇沟短、鱼样嘴、小下颌、耳位低,耳廓发育不全
免疫学特征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00个/mm3) CD3+T细胞减少明显 血清Ig正常或减少,而IgE
XHM的免疫学特点:血清IgM升高 (正常1.5g/L)而IgG、IgA、IgE水 平低下,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 量分泌IgM的浆细胞。 XHM的临床特点:临床上此类患儿常 于1~2岁时发生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 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 病表现更为严重。约有12%~40%可 并发卡氏肺囊虫感染。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构成比
补体缺陷 2% 吞噬细胞缺陷
18%
T细胞缺陷 10% 20% T细胞/B细胞联合缺陷 50% 抗体缺陷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
原发性B细胞发育不良、分化受阻或Th细 胞功能异常均可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即抗 体缺陷。
1. 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 Bruton病) X连锁隐性遗传,位于X染色体上的Bruton 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不能传导信号
问题
Q1:该患者初步诊断何种免疫性疾病,为什么?该病 例有何特点? 根据案例可初步诊断为:X连锁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诊断依据: 1.患儿有典型的支气管肺炎症状,但应用SMZ(磺胺甲 恶唑,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2.患儿从小体弱多病,易感冒、咳嗽,曾因肺炎先后 住院5次,可知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发生严重的呼 吸道细菌感染,可判断患儿的肺炎是由于免疫缺陷导 致,抵抗力下降引起,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 现以呼吸道感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