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
《清明》
清明
《山行》
山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
远上寒山石径斜,
路上行人欲断魂。 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问酒家何处有,
停车坐爱枫林晚,
牧童遥指杏花村。 霜叶红于二月花。
4
5
诵读吟咏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王安石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 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 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 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明确:屈原开创了以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象征 自我高尚情操的先河,以后很多咏物诗都运用 了象征手法,以物自喻,表达诗人心志。
明代于谦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 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 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 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
6
赏析探究 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 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为什么?
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 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2: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 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 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 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 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10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gǔ)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__言__绝__句__。这两首都是抒 发__思__乡__之__情___。
15
•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 新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 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 中的荒唐之举。
16
• 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 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 上。”
7
赏析探究
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 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明确3:⑴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⑵ 虽然南方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 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 请说出理由。
明确4: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 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 想到它们的无家可归。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明确: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 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 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11
12
过华清宫绝句
(咏史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13
• 请结合诗句,谈谈“次第” 一词的妙用。
8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 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 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 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 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此时南 飞的大雁为“早雁”,诗人目送征雁, 触景感怀。
9
写法鉴赏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 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次第”是依次的的意思, 山门被守门者早早地打 开,等候运送荔枝的专 使的到来。可见唐玄宗 对运送荔枝一事的极端 重视,从而表达了唐玄 宗和杨贵妃的荒淫骄逸。
14
• 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 一句?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1) 一骑红尘妃子笑 • (2) 对比手法; 以小见大 。
2
杜牧的诗歌
1)咏史绝句
针对晚唐政治现实的黑暗腐朽,杜牧常用诗 歌品评历史,借古讽今。
《赤壁》、
《泊秦淮》
赤壁
泊秦淮
折戟沉沙铁未销,
烟笼寒水月笼沙,
自将磨洗认前朝。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东风不与周郎便,
商女不知亡国恨,
铜雀春深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
3
2)纪行咏物、写景抒怀之作
利用七绝这样短小的体制,创造鲜明生动的 意象,寄寓悠远真挚的情思。
•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 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 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 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 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17
• 写作技巧?
•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 的感慨,语含讽刺。
• 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 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 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
21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 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 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大丈夫当应能屈能伸,方能有所作为,方能出人头地。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2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23
18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19
——项羽乌江自刎。
——不是英雄所为。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
知”。
20
——借古抒怀。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 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 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从大处着笔,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 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杜 牧 诗 三 首
1
了解诗人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士。一生仕途 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 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杜牧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 川”。
和李商隐齐名,后人并称“小李杜”。杜 牧以七言律绝见长,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 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