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之早雁写作背景
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 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 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 !诗人 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2.作者写这诗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 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 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小结体味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 “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 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 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 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 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 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 缓地打开了。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通过评论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 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充满对历 史往事的伤悼和怀旧情绪。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二句,雁是侯 鸟,秋季南迁,春天北归。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 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 己的家乡 ,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 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行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 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叹, 诗人对鸿雁的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 这里还包含着作者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 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当时并不是没有仁 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就是胸怀报 国壮志中的一个。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 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无家可归,只得客居 他乡。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杜牧结束在 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 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 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唐书法
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杜牧诗歌
杜牧(803~852),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 人。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 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 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 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 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牧诗歌 ●咏史怀古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译诗: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 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 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 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 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二句,交代了地点、时 间、鸿雁惊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虏"是对敌人的蔑称,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虏弦开",写出了箭上弦、刀出鞘的紧 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 ,也指胡人发动军 事骚扰边地人民生活。"云外惊飞四散哀 ",承上句而来 。 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虏弦 ",而惊飞四散 、哀 鸣。"云外"二字甚有份量,表现"秋半"天高云淡,也准确地 把握了雁既不高飞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 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一个"惊"字,就是上句"虏弦开"的 结果 。"惊"字写出了鸿雁的震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 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 ,队列齐整 ,故人们 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而眼下,则 是雁惊飞后"四散",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凄厉的哀鸣, 闻之酸楚难堪。那"云外惊飞四散哀"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 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吗?
《山行》
杜牧诗歌 ●感慨时事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杜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 唐帝国的多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居住在塞北 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乘唐王朝腐败之机,向南骚扰, 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散,无家可归。诗人看 到南迁的征雁,触景兴怀,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 和关怀。
杜牧诗三首
《过华清宫》 《题乌江亭》 《早雁》
学习目标
1、掌握杜牧在诗歌上 面的创造。 2、掌握诗歌的内容。
杜牧诗歌
杜牧(803~852), 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诗人。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 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 人为了区别于 ,称其 为 ,又为了区别 于 ,称杜 牧与李商隐为 ,足见杜 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教师点拨(1)起句“长安回 望绣成堆”
1.
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 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 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 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 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 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 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
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 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 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 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 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 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 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 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 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 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 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 杨贵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杜牧诗歌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
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 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 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 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 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自学思考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是属于什么 诗? 体裁是绝句,从内容 上看是咏史诗。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 为什么?
小组讨论以下各题
《过华清宫》每句
都写了什么? 作者写这诗的真正 用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 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 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 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 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 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 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
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
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
《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
写法多样。
自学思考
属于什么诗?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 句?为什么?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是续写征 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这两句与"云外惊 飞四散哀"相呼应 。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 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 寂的气氛。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 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 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惋 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物、气氛的烘托, 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 边地人民流离失所,飘零孤苦的境遇。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2)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
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
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 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 “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 “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 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 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 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提问学生,教师点拨( 3)(4)最后两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
窠臼,是杜牧咏史诗 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主旨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 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 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写作特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
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 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