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情 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马 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
整体把握
1.此诗写了什么史实? 写了唐玄宗不恤民力为杨贵 妃千里运荔枝一事。
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讽刺和 批评。
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用饱含讽刺的语言寄 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思考探究,明确技法:
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 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象征的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 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表现手 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 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 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小结表现技巧
①虚实相生。 虚:联想想象的画面 或议论抒情的道理感情 实:耳闻目睹的场景 或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 知红千回 是尘门望 荔妃次绣 枝子第成 来笑开堆 。,。,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 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 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 乐。
而李清照生活在懦弱偏安的南宋,故希望 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 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思考探究
《过华清宫》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
从立意上看,《过华清宫绝句》是满怀悲愤地揭露和嘲讽历 史人物的荒淫无度,进而揭示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题乌江亭》是充满遗憾地假设推理历史事件的不同 结局,认为项羽若能从“人”身上认真反思,总结兵败的 教训,就有可能从当下的失败走向最后的胜利。
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 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
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
首用了象征手法?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题竹石清 清 郑燮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两首运用了
的评价?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项羽不 肯过江东的刚烈 行为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高度赞 扬项羽宁死不屈 的气节。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 回答了杜枚的提问, 指出楚霸王是因为 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 了军事上的失败, 当时的处境是败势 已定。就算回到江 东,只怕也难以招 集人马回天之力。
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
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
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 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 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
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 读)
颔联“仙v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 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哀从何生?
• 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 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 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 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 衰兴亡的历史感慨。
3.诗人的观点从怎样体现出来的?
①“山顶千门”“次第开”:特写镜 头,引起悬念
②“一骑红尘”:悬念迭生
③“妃子笑”: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
①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仙掌、明月、长门宫、暗淡的灯光、几声哀鸣
②这些意象的组合对表“哀”有何作用?
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 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 立,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 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 气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 碎。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象征与比喻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象征与比喻都是通过客体(用来做象征体 或比喻喻体的事物)与本体(需要表现或表达的 事物)之间的相似,构成比附关系,使本体得到 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或表达;象征一般作为一种 表现手法,往往要通过比喻这样一种修辞手法, 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的。
杜牧诗三首
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 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 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 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 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 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 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 隐,世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类:
②区别:
第一:象征是通过对客体事物较为系统的描写来 表现本体的,而比喻则是抓住客体一个形似点来 比附本体;因此,象征一般表现为整篇上,比喻 表现为句段上。
第二,象征的客体与本体的相似更强调“神似”, 而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只有“形似”即可。
布置作业: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 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 深思。
一、弄清史实
二、要体会意图
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1.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2.借史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抓住历 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 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 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 了三首七绝。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小结
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 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 失败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 刺。
研读全诗
①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 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 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 辱是男儿”来自②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胜败兵家事不期”,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 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 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的评价?
杜枚是借古抒怀。也曾仕途不顺,中年 历经磨难,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 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 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 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 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 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tái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整体感知(意读)
(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雁因何而“哀”?
“虏弦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 雁。
(3)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 们持什么态度?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
2.“哀”是怎样表现出来?(精 读)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哪些词最有表现力?
读出诗人的情感 ——批判、惋惜。
拓展探究: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 论。比如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 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 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 讨论: ①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
思考: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象征手法, 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 有余”的名篇,请你根据当时的背景,鉴赏这一首 诗,说说诗人欲抒发什么感情?
归纳主旨:
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 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 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 不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思考探究,明确技法:
1.这首诗四联八句,哪些是写实, 哪些是写虚?
前两联写实,后两联写虚。
前面两联有记叙描写的具体画面,而后 面两联只是诗人的议论要求,分别从用 “须知”“莫厌”正反两面对大雁提出正 告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