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
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意、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意、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因为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副词、否定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连词前后一般为动词。
﹙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范曾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秦伐韩,军于阏与。
(《项羽本纪》)“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
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如: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恐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
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起义》)“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如: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荀子?天论》“王”用在连词“而”后活用为动词,“称王”。
遵海而南。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向南走”。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项羽本纪》“西”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
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4、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1)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影)从。
(贾谊《过秦论》)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雁鹜行以进,平立。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史记?项羽本纪)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廷”表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三国志?华佗传)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
,作“耕”的状语。
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4)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船桨——划)(《归去来兮辞》)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
(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31.目吴会于云间。
(眼晴——遥看)(《滕王阁序》)3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老师——从师学习)(《师说》)33.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3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老师——学习)(《师说》)35.君子不齿。
(牙齿——提起)(《师说》)36.其下圣人也远矣。
(下面——低于)(《师说》)3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车——乘车)(《阿房宫赋》)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3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4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丝弦——奏乐)(《阿房宫赋》)4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4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4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4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45.函梁君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