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资料。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资料,懂得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资料。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资料,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

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学古文的方法:(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状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1、透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来源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个性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能够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

《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齐来看课文。

2、检查朗读:(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2)评读,再指读。

(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

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

B学生体会读。

C指名读,齐读。

3、检查字词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能够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决定准,反应快。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

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

(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务必透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那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

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资料。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可结合课外资料谈)3、全班交流(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

(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A、学生谈。

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

(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

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十分清楚。

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思考周到,通盘谋划。

)E、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能够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

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

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A、少孺子的目的到达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1)少孺子聪明(2)少孺子机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爱国。

C、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

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样说的?A、学生自读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D、全班体会读2、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比较读。

“敢有谏者死!”——“善哉!”B、全班比较读。

C、师生合作比较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五、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A、能够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B、能够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向流传至今的原因。

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和同学一齐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能够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第二课时教学任务:检查背诵课文。

指导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略)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古文的简洁、优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2.运用组词、拆词、对照注释、联系语境等方法,能读懂古文的意思,理清故事的情节。

3.想象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能完整而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

4.揣摩三种动物的内心,创设对文中主角说话的情境,明晰寓言的道理。

能联系到生活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发。

5.讲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文、白对读,了解古代寓言文化。

【教学过程】一、音韵渲染,朗读激趣,重在积累。

同学们,这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齐读】《螳螂捕蝉》。

【出示】请看,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古人用文言写成的,称作文言文。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已经沿用了3千多年,是我们现代汉语的源头。

】【悠悠古琴音乐响起】先听我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教师范读】请大家试着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词句多读两遍。

【指名两名学生读。

小组接龙读。

】光读准确还不够,古文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

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比较长,注意了停顿就能把握语句的节奏。

【听我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一齐读。

【古文的停顿一般是根据词句的好处来划分的。

】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发现了吗?语气助词适当夸张拉长,也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再自由练读全文,用心体会词句的停顿和语气。

四位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

●相机纠正,请学生跟读。

读得好的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齐读整篇古文,读出节奏和韵味。

】反复诵读中,我们会逐步感受到古文特有的优美音韵。

二、读懂文意,想象画面,意在入境。

1.【出示学程单1】这样的文言文能读懂吗?自由朗读,自己先说说古文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看看下面的注释,也能够联系故事的情境想一想。

然后在小组内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教师巡视,发现疑难,及时点拨。

】2.指名一位学生交流寓言的意思。

3.寓言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角?听到过蝉叫吗?一齐来学着叫一叫吧。

【点击视频】看到过螳螂吗?能不能模仿螳螂的动作,表演一下!提高难度,谁来学一学黄雀拍着翅膀啄食的情景。

4.真是惟妙惟肖!透过想象和表演,我们就能看到有意思的画面。

你觉得这个寓言中哪些画面很有意思,让你读着仿佛就在眼前?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的一个细节,能够用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述。

交流六个学生。

5.想象说话:蝉,螳螂,黄雀,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三、情趣讲述,主角对话,旨在明理。

1.【出示学程单2】寓言故事,如果你能有声有色地讲述,那就更有意思了。

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点评。

】此刻提高要求,你讲故事时能够加入动作,甚至还能够想象和创造,比如,你能够加入动物的心理活动。

【小组里再练一练,指名两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

】2.听着故事,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呢?【从正面告诫它们,就应怎样做?】【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箭头理清关系:是呀,蝉关注的是,螳螂想抓的是,黄雀盯的是,童子瞄准的是。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祸患的事情呢?3.关于这则寓言,古书上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教师讲述《螳螂捕蝉》】引读故事。

师:猜猜,吴王听了故事会说什么?【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书:善思(深思熟虑)、慎行(谨慎行事)】【示战国地形图。

】四、文白对读,拓展延伸,了解文化。

1.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

【分主角读故事】《螳螂捕蝉》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像这样有意思的寓言还有很多:(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还有《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狐假虎威》等寓言,听过吗?这些古代寓言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先秦寓言史》。

这些寓言无不透出祖先的智慧,折射历史的光芒。

当今世界,很多古文化古文字都消失了。

唯独古汉语绵延千年,直到这天,它仍是一条母亲河,承载着我们汉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