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文艺与革命》《文坛的掌故》,《现今的 新文学概观》,取名为《三闲集》。主要观点如下: 1、强调做革命文学必须是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 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2、关于文艺与宣传的关系。鲁迅指出:“一切文艺都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并非文艺。“
论争成就与不足
◆不足:(1)受苏联“拉普文艺”,日本福田主义,党内立三路
二、革命文学论争(1)
1、后期创造社:1927年,创造社重建,以冯乃超、李初黎、彭康、 朱镜我等为骨干,都是留日学生,在深受日本福本主义路线的影 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理论上的教条主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刊物有《文化批判》《创造月刊》 2、太阳社:1927年,由蒋光慈、钱邨杏、洪灵菲、李一氓、阳翰 笙等在上海创办的革命文学团体。以《太阳月刊》为论坛,提倡 革命文学,宣传马列文艺思想,为革命文学的论争造了极大的声 势,左联成立后自动解散。 3、1928年1月,整顿后的创造社与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 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 茅盾、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 4、郭沫若发表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了的阿 Q时代》 等。鲁迅等写文章予以反驳,论争进入白热化。
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1、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无产阶 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三 十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的文艺思想上的斗 争,文学创作上的相互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文坛。 2、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有三: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随 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 2)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 初步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以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面貌; ( 3)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 倾向文学彼此竞争,丰富了这个年代的文学创作。
鲁迅《三闲集》序言:“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 “挤”我看了几种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 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2)在白色恐怖中树起了一面鲜艳的 旗帜,吸引大批青年。(3)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左联的成立奠 定了基础。
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1、左联的成立
1930 年 3 月 2 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 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 革命文学论争 ◆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线的影响,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列文艺理论,反映在文学上便是 否定五四新文学。(2)过分夸大文学的社会功能,片面强调宣 传作用。(3)把作家的世界观转变看得过分容易。“不怕他昨 天还是资产阶级,只要他今天受了无产者的精神洗礼,他的作品 就是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化。”
◆成就:(1)推动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革命文学论争(2)
◇鲁迅在论争中提出的意见:
《三闲集》基本上都是论争的杂文。成仿吾说鲁迅是睡在鼓里的 小资产阶级,说鲁迅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冯 乃超 说“鲁迅这位老先生是藏在幽暗里的酒家楼头,醉眼朦胧 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他反映的是社会落伍者的悲哀。 ”
◇鲁迅的反击主要集中在五篇文章中,《“醉眼”中的朦胧》《我
2、“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左联 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 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 一重大的问题”。 ◆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 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 的理想主义。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1、从现实社会原因看,1927年“四· 一二”事变后国共合 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 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 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 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 、国际文学背景。 20 、 30年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红色三十年”文学年代。 3 、从五四文学内部看,诞生不久就蕴涵了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的因素。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 蒋光慈都提倡过无产阶级文学。1924年蒋光慈写了《无 产阶级革命与文化》1925年沈雁冰写了《论无产阶级艺 术》,全面论述无产阶级文学主张。1924年出现了无产 阶级文学社团“春雷社”。
3、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