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规
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划
研
侯 仁之
究
=提要 >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在北 京城的建设史上至关重要, 明清两代 既有所继承, 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遂为 今日的人民首都奠定基础。过去讨论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着重说明的是以 5周礼 # 考工记 6中 /匠人营国 0的规制 为根据, 实际上两者之间仍有明显的 差异。追究其差异的思想根源, 实有 必要。试行探讨, 以求正于方家学者。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大都 城的核心规划中, 虽然与上述 /左祖右 社、面朝后市 0的基本情况相符合, 但 是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 却又大相径 庭。 5周礼 # 考工记 6描述 /王城 0是 /方九里、旁三门 0, 而大都城并非正方 形、而是长方形, 四面城墙既不等长, 北面城墙上又只有两门而非三门, 这 就是一种 /创新 0。何以如此, 这是很 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请在下文试作 分析。
(4 )开发新水源、纳入城市总体规 划中, 既保证宫苑用水, 又为开凿新运 河、发展城市水上风光, 作出新贡献。
二、元大都城设计程序的分析 现在研究 元大都城 的规划 设计, 既缺乏原始资料以供参考, 又没有系 统的第一手记述以备探讨。惟一有所
11 琼华岛 21 太液池 31 积水潭 41 大内 51 隆福宫 61 兴圣宫 71 中心台 81 太庙 91 社稷坛 101 御园 111 萧墙 121 钟楼 131 鼓楼
图 2 元大都城平面复原图 (本图以 5北京历史地图集 6元大都图为底图 )
城 市 规 划 199713
凭借的, 还是 5考古 6(1972 年 1 月 )上 所发表的元大都考古队的 /元大都的 勘查和发掘 0一文, 以及该考古队主持 者徐苹芳教授为 5北京历史地图集 6所 复原的 /元大都 0图 (图 2 )。现在就以 该图为依据, 参考忽必烈南下中都旧 城, 即以其临时 /驻跸 0之处, 也就是金 离宫中的琼华岛为起点, 来试行分析 元大都城的设计程序如下。
期。从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来看, 一 种是有明显的中轴线, 左右建筑均衡 对称的布局。另一种则是按五行八卦 方位去确定主 要建筑物 的位置滌 滜。 前 者融合了儒家思想, 以强调对称整齐 的布局来体现 /礼制 0的精神。后者, 如在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中所见, 除去 上述与自 然山水相 结合的特征 之外, 还反映了阴阳五行的学说。例如大都 城的城门设计, 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 而北墙只是二门, 共计十一门。这与 5周礼 # 考工记 6/匠人营国 0所记城墙 四面各开三门, 共十二门, 有明显的差 异。推究其原因, 就应与道家思想有 关。按 5周易 6称, /天一、地二、天三、 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 0滌滝。地之数, 阳奇阴偶。取天数一、 三、五、七、九, 和地数二、四、六、八、 十, 这些数的天地之中和, 即将天数的 中位数 /五 0, 和地数的中位数 /六 0相 加之和为 /十一 0。这取象为阴阳和谐 相交, 衍生万物, 天地合和, 自然变化 之道尽在其中。大都城既是天子王位
至元五年 (1268 )冬十月宫城成¼ 。 到了至元八年 (1271 ), 刘秉忠又 /奏建 国号曰大元, 而以中都为大都 0½ 。这是 大都城命名的开始。元大都城就是这 样以琼华岛所在的湖泊为核心而兴建 起来。 这在我国历 代都城建设 史上, 实属创举。
至元十一年 (1274 )大都城宫阙告 成¾。
如上文所述,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 十二月来到金中都旧城之后, 就一直 住在燕京近郊的琼华岛广寒殿。即使
到了中统五年也就是至元元年, 从刘 秉忠之请, /诏改燕京为中都 0 之后, 仍然住在广寒殿中。直到至元八年刘
秉忠 /奏建国号曰大元, 而以中都为大 都 0 时, 也就是新建大都宫室完成之 后, 忽必烈才从琼华岛移往大都城内 新宫, 当时琼华岛已改名为万岁山。由 此可以推想, 忽必烈来自蒙古高原, 对 于琼华岛上的山水景色, 必多眷恋, 而 新建大都城正是以改名为万岁山的琼 华岛作为起点来进行规划设计的。
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金中都城与太宁 宫位置略图
10
城 市 规 划 1997 13
拟。萧墙迤东、近东城处兴建太庙; 萧 墙迤西、近西城墙处兴建社稷坛, 两者 的兴建年代, 虽有先后 ¿, 但是两者的 位置, 应是按计划早已确定的, 这也是 完全符合 5周礼 # 考工记 6中 /匠人营 国 0 条所载 /左祖右社 0 的传统规制 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 忽必烈虽然来 自蒙古高原, 可是长时期在汉族亲信 如刘秉忠、张文谦等人的影响下, 已经 不断 受到 中原 汉族 文 化的 感染 和 熏 陶, 而且已经是志在中原。实际上早在 他于 1259 年继承蒙 古族的 领导权 之 前, 还曾在刘秉忠等人的随从下, 远征 大理云南。当时偏居临安的南宋王朝, 已是处于他的严重威胁之下, 势在必 得。因此在议建新都时, 必然会充分考 虑汉 族亲 信谋 臣如 刘 秉忠 等人 的 意 见。结果正是如此, 即中原王朝关于国 都建设的传统, 在元大都城的规划设 计中也充分地显示出来, 这是在分析 大都城的设计程序时, 所应该考虑到 的。今就所见, 依次试述如下 (以下参 看图 2 )。
至于被隔在萧墙以北的湖泊, 俗 称海子, 也叫积水潭。湖面辽阔。其东 北沿岸, 特别是 /中心台 0和 /中心阁 0 及其附近地区, 是全城最重要的市场 所在, 也同样符合 5周礼 # 考工记 6/匠 人营国 0条中 /面朝后市 0的规定。同书 /王城 0中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0, 虽属 规范化描述, 其来源也有所本。可是在 大都城的规划中, 随着客观要求的发 展, 在城市建设的后期, 为了解决都城 中至关重要的漕运问题, 又为积水潭 开辟了新水 源和开凿 了通惠河之 后, 原来沿湖东北岸地区的市场就更加重 要, 也就更加符合 5周礼 # 考工记 6/匠 人营国 0条所谓 /面朝后市 0的要求 (图 2 )。
(2 )大都城的城市规划, 既考虑到 历史的传统, 又每多创新
在新建元 大都城的 总体规 划中, 显而易见的一点, 就是一本中原王朝 /面南而王 0的传统, 确定了宫城 /大 内 0 的位置和面向正南的朝向。宫城 /大内 0和琼华岛周围的湖泊以及西岸 的宫殿、四面绕以 /萧墙 0, 于是萧墙以 内的湖泊, 也就根据传统取得了 /太液 池 0的名称。但是其水面之浩瀚, 又远 非历史上任何宫庭中的太液池堪与比
(1 )中原五朝历代国都的建设, 根 据 /面南而王 0的传统, 宫廷所在, 必然 面向南方, 并以位居城市的中央, 最为 可取。金中都城的建设即是如此。结合 这一特点,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就首先 选择了积水潭东北岸上预定为全城中
心的一点, 立 /中心台 0 又建 /中心 阁 0。
(2 )从 /中心台 0向南, 紧傍积水潭 东岸, 垂直南下, 形成设计上的中轴 线。在此中轴线上, 又紧傍太液池的东
(3 ) 大都城内, 萧墙以外, 城市规 划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大都城内, 除去在城市的中心位 置上, 有一条自北而南确定宫城 /大 内 0位置的中心干道之外, 其他城内的 主要干道, 纵横交错, 略成棋盘状。其 主要特点是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东西两 侧, 近似等距离的并列着若干东西向
的大街和 /胡同 0。大街宽约 25 米左 右, 胡同宽约 6- 7 米。这是大都城内 民间居住区的 主要特点 À 。这种 东西 向的胡同, 最宜于主房 (或称正房 ) 坐 北向南的 /四合院 0的划分。这种四合 院住宅的分布, 竟成为明清北京城住 宅区的主要特点, 对于居民生活, 有着 十分 重要 的影 响 。这 一特 点 相沿 至 今, 是北京城现代化的改造中引起居 民和关心民居环境的建筑学者所最为 关切的一大问题。
所在, 众生所依, 自当被视为天地之正 中。其全城设计, 共开十一门, 即是取 象为阴阳和谐相交, 衍生万物之意。 至于南墙开三门、为奇数、即天数; 北 墙开二门、为偶数, 即地数。也就是 说, 在方位上, 城南方向为天, 城北方 向为地, 城南开三门, 城北开二门, 并 用此二三错综之数, 以示天地相交, 万 物相合之意。以上所述, 在邵雍 5皇极 经世书 6中, 都有详细的论证滌 滣 , 可供 进一步参考, 此不多赘。
11
岸, 建造宫城 /大内 0, 即后来所谓紫禁 城。城内南为前朝大明殿, 北为后廷 延春阁。
(3 ) 与宫城隔湖相望, 另建隆福 宫, 为太子所居。这一布局的结果, 是 太液池北部的万岁山 (琼华岛 )与东岸 的宫城大内和西岸的隆福宫, 鼎足而 三, 布局稳定和谐, 又富有山光水色, 规模宏伟, 为历来宫城设计所未有, 实 属一重大发展。四周修建萧墙, 即是 日后所谓皇城。隆福宫之北, 又增建 兴圣宫, 为皇太后所居。其兴建时间 较晚, 此不具论。
(7 ) 在萧墙以东, 东城墙内侧建太 庙。在萧墙以西, 西城墙内侧建社稷坛。
(8 ) 大城四面以及各城门位置确 定之后, 从而确定大城之内和宫城之 外的街道坊巷和胡同的统一布局和划 分。
三、元大都城设计思想的探讨 通过上文的讨论, 明显可见的是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既有所因袭, 又大 有创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就 是把湖光山色, 纳入城市布局的核心, 这是 传统设计思 想的突破 。其起点, 可能与忽必烈个人流连于琼华岛上的 水上景色有关。但是从此出发, 到全 城平面设计的完成, 竟使太液池和积 水潭的广阔水域, 在整个城市中占有 如此重要的地位, 这和最初见于 5周礼 # 考工记 6 /匠人营国 0的理想设计相 比较, 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 俨然 是体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思想, 也就
(4 )中心台迤西之南北大街上, 南 北分建鼓楼与钟楼。晨钟暮鼓, 为全 城报时之所。
(5 )以积水潭的东西宽度, 作为全 城宽度的一半, 用以决定东西两面大 城城墙的位置, 只是两面城墙的内侧, 还须各加一条顺城街的宽度。
(6 )从中心台沿中轴线南下, 越过 萧墙后, 再加一适当的距离, 决定南城 墙的位置。这里所谓适当的距离, 就是 在大内以南一直到大城南门之间, 确保 一定的空间, 以便修建中心御道及其左 右两侧的千步廊。然后再以中心台到南 城墙的同等距离, 决定北城墙的位置。 这样太液池到积水潭的浩瀚水面及其 上游向东流去的一条重要水道, 就被确 定在全城的核心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