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规
试论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划
研
侯 仁之究ຫໍສະໝຸດ 【提要 】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在北 京城的建设史上至关重要 , 明清两代 既有所继承 ,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遂为 今日的人民首都奠定基础 。过去讨论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 着重说明的是以 《周礼 ·考工记 》中“匠人营国 ”的规制 为根据 , 实际上两者之间仍有明显的 差异 。追究其差异的思想根源 , 实有 必要 。试行探讨 ,以求正于方家学者 。
如上文所述 ,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 十二月来到金中都旧城之后 , 就一直 住在燕京近郊的琼华岛广寒殿 。即使 到了中统五年也就是至元元年 , 从刘 秉忠之请 , “诏改燕京为中都 ”之后 , 仍然住在广寒殿中 。直到至元八年刘 秉忠“奏建国号曰大元 ,而以中都为大 都 ”时 , 也就是新建大都宫室完成之 后 , 忽必烈才从琼华岛移往大都城内 新宫 ,当时琼华岛已改名为万岁山 。由 此可以推想 ,忽必烈来自蒙古高原 ,对 于琼华岛上的山水景色 ,必多眷恋 ,而 新建大都城正是以改名为万岁山的琼 华岛作为起点来进行规划设计的 。
10
城 市 规 划 199713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在大都 城的核心规划中 ,虽然与上述“左祖右 社 、面朝后市 ”的基本情况相符合 , 但 是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 , 却又大相径 庭 。《周礼 ·考工记 》描述 “王城 ”是 “方九里 、旁三门 ”,而大都城并非正方 形 、而是长方形 , 四面城墙既不等长 , 北面城墙上又只有两门而非三门 , 这 就是一种 “创新 ”。何以如此 , 这是很 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 请在下文试作 分析 。
至元五年 (1268 )冬十月宫城成 ④。 到了至元八年 (1271 ) , 刘秉忠又“奏建 国号曰大元 ,而以中都为大都 ”⑤。这是 大都城命名的开始 。元大都城就是这 样以琼华岛所在的湖泊为核心而兴建 起来 。这在我国历代都城建设史上 , 实属创举 。
至元十一年 (1274 )大都城宫阙告 成 ⑥。
(3 )大都城内 , 萧墙以外 , 城市规 划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大都城内 , 除去在城市的中心位 置上 , 有一条自北而南确定宫城 “大 内 ”位置的中心干道之外 ,其他城内的 主要干道 ,纵横交错 ,略成棋盘状 。其 主要特点是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东西两 侧 , 近似等距离的并列着若干东西向
的大街和 “胡同 ”。大街宽约 25 米左 右 ,胡同宽约 6 - 7 米 。这是大都城内 民间居住区的主要特点 ⑧。这种东西 向的胡同 , 最宜于主房 (或称正房 )坐 北向南的“四合院 ”的划分 。这种四合 院住宅的分布 , 竟成为明清北京城住 宅区的主要特点 ,对于居民生活 ,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一特点相沿至 今 , 是北京城现代化的改造中引起居 民和关心民居环境的建筑学者所最为 关切的一大问题 。
同时也应该看到 , 忽必烈虽然来 自蒙古高原 , 可是长时期在汉族亲信 如刘秉忠 、张文谦等人的影响下 ,已经 不断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感染和熏 陶 ,而且已经是志在中原 。实际上早在 他于 1259 年继承蒙古族的领导权之 前 ,还曾在刘秉忠等人的随从下 ,远征 大理云南 。当时偏居临安的南宋王朝 , 已是处于他的严重威胁之下 , 势在必 得 。因此在议建新都时 ,必然会充分考 虑汉族亲信谋臣如刘秉忠等人的意 见 。结果正是如此 ,即中原王朝关于国 都建设的传统 , 在元大都城的规划设 计中也充分地显示出来 , 这是在分析 大都城的设计程序时 , 所应该考虑到 的 。今就所见 ,依次试述如下 (以下参 看图 2 )。
图 1 金中都城与太宁 宫位置略图
拟 。萧墙迤东 、近东城处兴建太庙 ;萧 墙迤西 、近西城墙处兴建社稷坛 ,两者 的兴建年代 , 虽有先后 ⑦ , 但是两者的 位置 ,应是按计划早已确定的 ,这也是 完全符合《周礼 ·考工记 》中“匠人营 国 ”条所载 “左祖右社 ”的传统规制 的。
至于被隔在萧墙以北的湖泊 , 俗 称海子 ,也叫积水潭 。湖面辽阔 。其东 北沿岸 , 特别是“中心台 ”和“中心阁 ” 及其附近地区 , 是全城最重要的市场 所在 ,也同样符合《周礼 ·考工记 》“匠 人营国 ”条中“面朝后市 ”的规定 。同书 “王城 ”中“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虽属 规范化描述 ,其来源也有所本 。可是在 大都城的规划中 , 随着客观要求的发 展 ,在城市建设的后期 ,为了解决都城 中至关重要的漕运问题 , 又为积水潭 开辟了新水源和开凿了通惠河之后 , 原来沿湖东北岸地区的市场就更加重 要 ,也就更加符合《周礼 ·考工记 》“匠 人营国 ”条所谓“面朝后市 ”的要求 (图 2 )。
(1 )中原五朝历代国都的建设 ,根 据“面南而王 ”的传统 ,宫廷所在 ,必然 面向南方 ,并以位居城市的中央 ,最为 可取 。金中都城的建设即是如此 。结合 这一特点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 ,就首先 选择了积水潭东北岸上预定为全城中 心的一点 , 立 “中心台 ”又建 “中心 阁 ”。
(2 )从“中心台 ”向南 ,紧傍积水潭 东岸 , 垂直南下 , 形成设计上的中轴 线 。在此中轴线上 ,又紧傍太液池的东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 设计程 序 ;设计思想 ;大都
一 、元大都城在我国城市规划上 的重要意义
(1 ) 元大都城以湖泊为核心的城 市规划 , 在我国历代国都建设中实属 创举
元大都城的创建 , 始于元世祖忽 必烈 。
早在公元 1260 年 ,忽必烈继任为 蒙古大汗 ,即位于滦河上游的开平 ,建 元中统 。
(4 )中心台迤西之南北大街上 ,南 北分建鼓楼与钟楼 。晨钟暮鼓 , 为全 城报时之所 。
(5 )以积水潭的东西宽度 ,作为全 城宽度的一半 , 用以决定东西两面大 城城墙的位置 ,只是两面城墙的内侧 , 还须各加一条顺城街的宽度 。
(6 )从中心台沿中轴线南下 ,越过 萧墙后 , 再加一适当的距离 , 决定南城 墙的位置。这里所谓适当的距离 , 就是 在大内以南一直到大城南门之间 , 确保 一定的空间 , 以便修建中心御道及其左 右两侧的千步廊 。然后再以中心台到南 城墙的同等距离 , 决定北城墙的位置。 这样太液池到积水潭的浩瀚水面及其 上游向东流去的一条重要水道 , 就被确 定在全城的核心位置上 。
11
岸 ,建造宫城“大内 ”,即后来所谓紫禁 城 。城内南为前朝大明殿 , 北为后廷 延春阁 。
(3 ) 与宫城隔湖相望 , 另建隆福 宫 ,为太子所居 。这一布局的结果 ,是 太液池北部的万岁山 (琼华岛 )与东岸 的宫城大内和西岸的隆福宫 , 鼎足而 三 , 布局稳定和谐 , 又富有山光水色 , 规模宏伟 ,为历来宫城设计所未有 ,实 属一重大发展 。四周修建萧墙 , 即是 日后所谓皇城 。隆福宫之北 , 又增建 兴圣宫 , 为皇太后所居 。其兴建时间 较晚 ,此不具论 。
图 2 元大都城平面复原图 (本图以《北京历史地图集 》元大都图为底图 )
城 市 规 划 199713
凭借的 ,还是《考古 》(1972 年 1 月 )上 所发表的元大都考古队的 “元大都的 勘查和发掘 ”一文 ,以及该考古队主持 者徐苹芳教授为《北京历史地图集 》所 复原的“元大都 ”图 (图 2 )。现在就以 该图为依据 , 参考忽必烈南下中都旧 城 ,即以其临时“驻跸 ”之处 ,也就是金 离宫中的琼华岛为起点 , 来试行分析 元大都城的设计程序如下 。
(2 )大都城的城市规划 ,既考虑到 历史的传统 ,又每多创新
在新建元大都城的总体规划中 , 显而易见的一点 , 就是一本中原王朝 “面南而王 ”的传统 , 确定了宫城 “大 内 ”的位置和面向正南的朝向 。宫城 “大内 ”和琼华岛周围的湖泊以及西岸 的宫殿 、四面绕以“萧墙 ”,于是萧墙以 内的湖泊 ,也就根据传统取得了“太液 池 ”的名称 。但是其水面之浩瀚 ,又远 非历史上任何宫庭中的太液池堪与比
12
是道家所宣扬的“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 法道 , 道法自然 ”的一种具体说明 ⑨。 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城市规划的 相互结合 。
按道教文化 、渊源于先秦时代 ,经 过不断发展 , 逐渐与儒家文化以及佛 教文化 ,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 成部分之一 。历唐及宋 , 又是三者在 建筑上互相影响日益深入发展的时 期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来看 , 一 种是有明显的中轴线 , 左右建筑均衡 对称的布局 。另一种则是按五行八卦 方位去确定主要建筑物的位置 。前 者融合了儒家思想 , 以强调对称整齐 的布局来体现 “礼制 ”的精神 。后者 , 如在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中所见 , 除去 上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特征之外 , 还反映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例如大都 城的城门设计 ,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 , 而北墙只是二门 , 共计十一门 。这与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 ”所记城墙 四面各开三门 ,共十二门 ,有明显的差 异 。推究其原因 , 就应与道家思想有 关 。按《周易 》称 ,“天一 、地二 、天三 、 地四 、天五 、地六 、天七 、地八 、天九 、地 十 ” 。地之数 ,阳奇阴偶 。取天数一 、 三 、五 、七 、九 , 和地数二 、四 、六 、八 、 十 ,这些数的天地之中和 ,即将天数的 中位数“五 ”, 和地数的中位数“六 ”相 加之和为“十一 ”。这取象为阴阳和谐 相交 , 衍生万物 , 天地合和 , 自然变化 之道尽在其中 。大都城既是天子王位 所在 ,众生所依 ,自当被视为天地之正 中 。其全城设计 ,共开十一门 ,即是取 象为阴阳和谐相交 , 衍生万物之意 。 至于南墙开三门 、为奇数 、即天数 ; 北 墙开二门 、为偶数 , 即地数 。也就是 说 , 在方位上 , 城南方向为天 , 城北方 向为地 , 城南开三门 , 城北开二门 , 并 用此二三错综之数 ,以示天地相交 ,万 物相合之意 。以上所述 ,在邵雍《皇极 经世书 》中 , 都有详细的论证 , 可供 进一步参考 ,此不多赘 。
(4 )开发新水源 、纳入城市总体规 划中 ,既保证宫苑用水 ,又为开凿新运 河 、发展城市水上风光 ,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