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磁介质(新)

第七章 磁介质(新)

S S
③ H与D相似,都是描写场的辅助量。 •H 的单位: •真空:
B M 0 ,H
A/m ( SI );
0
第七章 —— 磁介质 15
2. M、B与H的关系
对各向同性线性磁介质 将 得 令
M (r 1 )H 代入
H
B
B 0 r H
0
M
(2)磁化电流的体密度
对于非均匀介质,其内部存在体分布的磁化电流,磁化电流体密 度为:
jM M
即磁化电流体密度等于磁化强度的旋度。 ① 对于均匀磁化的介质,M为恒矢量,磁化电流体密度为零。 ② 在均匀介质内,除了有体分布的传导电流的地方,介质内无体分 布的磁化电流,即使磁化是非均匀的。
第七章 —— 磁介质 11
4、磁介质内的磁感应强度
(1)有磁介质时的总场是:B Bo B
在介质均匀充满磁 场的情况下
传导电流产生 与介质有关的电流产生
B t;>1
顺磁质 抗磁质
铁磁质
第七章 —— 磁介质
12
(2)磁化强度与磁感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关系
rm r
ri
图(c)
H
图(d)
r m 称为最大磁导率,其值可 图中 r i 称为起始磁导率, 达数千。
(2)磁滞回线 反映铁磁质磁化状态的一条具有方向性的闭合曲线,称 为磁滞回线,如图(d)所示。
第七章 —— 磁介质 23
使磁感强度为零所必须加上的反向磁场强度HC称为矫顽 力。根据矫顽力的大小把铁磁材料分成两大类:软磁材料 (矫顽力很小)和硬磁材料(矫顽力很大)。 (3)铁磁质的磁化机制 近代科学实践证明:铁磁质的磁性主要源于电子自旋磁 矩。铁磁质内存在着许多自由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在 无外磁场作用时,铁磁质中的磁畴是混乱排列的,故不显磁 性;在外磁场作用下,各磁畴的磁矩趋于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由于磁畴具有很强的磁性,故铁磁质中各磁畴产生的磁感强 度要比外磁场大得多。 (4)磁路定理 A:磁路 电流流径的区域称为电路。我们 把磁感通量集中的区域成为磁路。
第七章 磁介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顺磁质,抗磁质及铁磁质的特点及其微观解释。
2、领会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的概念,并掌握二者关系。
3、理解引入磁场强度 H的意义,介质中磁场的基本方程的 实质,明确M 、B、H三个矢量的联系。 4、熟练运用有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计算一些特殊电 流分布所产生的磁场。
5、了解磁路定理,会运用它对简单磁路进行计算。
对于各向同性的线性的磁介质,磁化强度M、磁感强度B和磁场强 度H的关系分别为:
m M B 0 1 m
1
M m H
式中 m 称为介质的磁化率,它是一个与磁场无关的常量,仅取决于 介质的性质。对于顺磁质 m >0;对于抗磁质
m
<0。
第七章 —— 磁介质
13
三 有磁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
银,水及氮等)。
2、顺磁性和抗磁性的起源 (1)分子电流与分子磁矩
按经典理论,分子或原子中的任何一个电子都在绕核运动,同时 又有自旋运动。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相当于一个圆电流,具有的磁矩 称为电子磁矩。分子中所有电子的磁感应的总和可以等效为一个圆电 流,称为分子电流。
第七章 —— 磁介质 4
分子电流是一个等效圆电流,它具有的磁矩称为分子磁矩,它是由 分子内部电子磁矩叠加而成的,即:
剩磁的程度可由剩余磁感 应强度值BR(图中的OR)描写。 永磁铁就是利用铁磁质有剩磁 的特点制成的。没有剩磁现象 就没有永磁铁。
第七章 —— 磁介质
22
铁磁质在磁化状态下的磁导率=B/H是随H变化的,不 是B—H曲线的斜率,而是经过原点并与B—H曲线相交的直 线的斜率,其—H曲线如图(c)所示。
(2)顺磁性的起源
mm me
顺磁性物质由具有固有磁矩(电子磁矩的合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或 分子组成。组成顺磁质的每个原子或分子虽然都有磁性,但由于分子的 热运动,分子固有磁矩在空间取任何方向都有相同的概率,所以,就大 量分子组成的介质而言,平均说来各分子磁矩的磁效应相互抵消,故在 宏观上介质并不显示磁性。但是,当介质处在外磁场中时,磁场对分子 磁矩有力矩作用,使分子磁矩有转向磁感强度B的方向的趋势,于是介 质呈现出宏观的磁性。 (3)抗磁性的起源 组成抗磁性物质的原子或分子没有固有磁矩,但由于原子或分子内 部的每个电子都具有电子磁矩,当介质处在外磁场中时,每个电子磁矩 都受到力矩的作用,使电子绕磁场的方向进动,产生一个与磁场方向相 反的附加分子磁矩,使介质呈现抗磁性。
第七章 —— 磁介质 24
利用铁磁质磁导率远大于非铁磁质磁导率这一特性, 可以把铁磁质做成适当形状,把磁感线局限于其中,即形 成磁路。分布在磁路内部的磁通量m称为主磁通,分布在 磁路外的磁通量s称为漏磁通。 磁通量从一种磁介质完全进入另一种磁介质称为磁路 串联。磁通量在磁介质中分成若干支路,而后又汇合起来 称为磁路并联。 B:磁路欧姆定律 对于无漏磁的均匀磁路(磁导率均匀不变的磁路), 磁通量等于磁动势除以磁阻,即 : m nI
第七章 —— 磁介质 3
一、顺磁性和抗磁性
1、顺磁性和抗磁性
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发生变化,反过来又能对磁场发生影响的物质称为 磁介质。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强的磁介质主要是铁磁物质,与磁场发生相 互作用弱的磁介质又可分为顺磁质和抗磁质。在非均匀磁场中,被吸引至 磁场较强区域的磁性物质称为顺磁质(如钠,铝,锰,铬,硫酸铜,氧及 空气等);被斥离磁场较强区域的磁性物质称为抗磁质(如铜,铅,铋,
磁介质的磁化程度M取决于组成磁介质的每个分子磁矩Pm的大小 以及它们排列整齐的程度,用磁化强度来描写介质磁化程度,磁化强 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各分子磁矩的矢量和,即 :
M Pmi V
上式中,分子为V内所有各分子的磁矩的矢量和,V为物理无限小 体积元。
2、磁化电流
磁介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介质被磁化,在介质内或介质表面 出现磁化电流,它是由束缚在原子内的电荷形成的,也称为束缚电 流。磁化电流与磁化强度的关系为:
1. 安培环路定理 设:I0─ 传导电流 I ─ 磁化电流

L
磁介 质 I L
I0
) B dl 0 ( I 0内 I内 0 I 0内 0 M dl L B ( M ) dl I 0内 0 L B 定义 H M 0
面分布的磁化电流。磁化电流的面 密度为:
B pm
螺线管截面
I
' (M 2 M1 ) en
或 ' M 2t M1t
第七章 —— 磁介质 10
即磁化强度沿界面上任一切线方向的分量之差等于磁化电流密度
在垂直该切线方向的分量。式中en是由介质1指向介质2的分界面的法 向单位矢量。
第七章 —— 磁介质 9
I ' M dl
L
(该式推导详见教材P285~286)
即通过磁介质内任一面积S的磁化电流等于磁化强度沿该面周界C的线积 分,即磁化强度的环流。
3、磁化电流的面密度与体密度
(1)磁化电流的面密度 介质磁化后,在介质表面上和
均匀磁场
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面上,都会有
图 (b)
由图看出,当H比较小时, B、M 随H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当 H比较大时,
B、M随H的增加而迅速增加,B与H,M与H不成线性关系;当H足够大 时,超过某一值 Hs (称为饱和磁场强度)后, B 与 H 才具有线性关系, M=Ms 不再随H 而增加,这时,我们称样品的磁化达到饱和,Ms 称为饱 和磁化强度。
B dS 0
S
L
B H
B是描写静磁场的基本量(与E对应),H是辅助量(与D对应)
D dS q0
L
E dl 0
反映静电场是无旋场 反映静电场是有源场 电介质的性能方程
第七章 —— 磁介质 17
D E
S
例:一根长直单芯电缆的芯是一根半径为R的金属导体,它和 导电外壁之间充满相对磁导率为r的均匀介质。今有电流I均 匀地流过芯的横截面并沿外壁流回。求磁介质中磁感应强度 的分布。 解:由安培环路定理
0 r ─ 磁导率 则有 B H
S
介质的性能方程
3. 高斯定理
B dS 0
该结论对传导电流或介质中的磁化电流都适用。
第七章 —— 磁介质 16
4、介质中磁场的基本方程式
H dl I0内
反映磁场是有旋场 反映磁场是无源场 磁介质的性能方程
6、掌握介质中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表达式。
第七章 —— 磁介质 1
学习重点
1、介质中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2、磁场强度
3、介质中的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
学习难点
1、磁化电流的面密度与体密度 2、铁磁性
第七章 —— 磁介质
2
本章的基本内容及思路
本章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介绍磁介质的性质,二是讨论磁 介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磁介质指的是放入磁场后会受到磁场
第七章 —— 磁介质 20
应该指出,铁磁质的起始磁化曲线与非铁磁质的磁化
曲线(B~H线)的区别不仅是非直线与直线的区别,而且还 体现于铁磁质起始磁化曲线的平均斜率比非铁磁质磁化曲 线的斜率大得多(前者可达后者的几千、几万倍)。这一特 点是铁磁质用途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H从HS渐减为零,再次测出B-H曲线,发现与起始
第七章 —— 磁介质 5
顺磁质和抗磁质的磁化机制 分子圆电流和磁矩
m
I
B B0 B
Is
B0
'
顺 磁 质 的 磁 化
无外磁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