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

益阳市安化电大自学考试专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作者姓名:所学专业:行政管理学号:指导教师: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问题填姓名目录内容摘要 (1)一、引言 (2)二、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过程 (2)三、浅析影响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 (3)(一)主观思维定式影响深刻 (3)(二)客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3)(三)尚未建立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4)(四)对民营化行业和领域的有效监管问题 (5)四、对完善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思考 (6)(一)提高思想认识,政府积极作为,民企积极参与 (6)(二)“拿来主义”未尝不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点 (6)(三)“借政府改革的春风”,吸引更多优良民营资本的顺利进入 (7)(四)积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8)(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8)(六)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自身要有“金刚不坏之身” (9)五、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发展问题也引来更多的关注。

本文在收集充分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分析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过程,客观地找出了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

应该看到,政府公共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有效的探索,在取得许多成果和经验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如思想、市场机制、外部法制环境、有效监督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本文认为:要达到理想效果,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政策引导;引进有效机制;建立外部的法律保障;民企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思考一、引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也就是指政府将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职能交给民间的组织或团体来实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以来,就出现了将大部分原来应由市场运作的有关职能部门从政府机构序列中脱离出来,将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大包大揽改为自由发展。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的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比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产权所有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等内容。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发展的总体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它是同中国国情发展紧密相连的。

因此,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全面研究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完善路径,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满意度,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以及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二、浅谈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刚刚摆脱历史阴影的大背景下,政府各项工作的重心都转向了经济发展,改革发展成了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方面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即政府部门充当着“全天候”的保姆的角色,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

事实证明:这种政府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改革催生的新的方式必将逐步取而代之。

而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是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此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展开了民营化的尝试。

如从1998年起,南京公用事业行业在市场化经营、社会化运作方面开始进行探索。

在公交体制改革方面,1997年底前,除了一小部分社会中巴车外,南京公共交通市场一直由南京市公交总公司独家垄断经营。

这是一家1.5万人的特大型企业,长期以来公交线路维持在70条左右,营运车辆1100辆,运能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居民出行非常不便。

从1998年起,南京市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将公交总公司一公司整建制划归南京中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将公交二公司6条线路及相关车辆、人员全部切出与香港雅高公司合资组建南京公交雅高巴士有限公司,从而形成了三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竞逐南京公交市场的格局。

截至2003年7月底,该市公交已拥有车辆4250辆,车型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范围不仅覆盖了整个老城区,而且已扩展到江宁、浦口、六合等新城区。

公交企业的效益也有所提高,三家企业人车比从1997年前的1︰11下降到目前1︰3,公交总公司1997年前每年需财政补贴6000万~1亿元,目前撇开离退休职工的负担因素,基本实现了持平并略有盈余。

三、浅析影响制约公共服务民营化发展的因素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地吸纳民间资本和力量进入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使得公共服务民营化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机体的一部分。

但不可否认,由于它是一项新兴的公共管理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主观思维定式影响深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官本位”、“权力至上”等思想已深入人心,致使有些地方的政府和工作人员始终留恋于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把它看成行使权力的一部分,不肯轻易放手。

更有甚者,还片面地认为,所谓民营化,就是把国家的、集体的资产出售,实现资产阶级私有化,走资本主义路线。

有些群众还认为这是政府在逃避责任,从内心排斥。

政府信用缺失问题严重。

由于合作项目的合同本身对政府的约束力不强,使政府容易产生意向变更,破坏投资规则,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挫伤民营投资者的积极性,也给外国投资者造成了不稳定的心理暗示。

体制转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政府官员更迭、官员失信无不成为参与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私人投资者和贷款人最大的担心。

政府政策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介入公共服务的最大“拦路虎”。

这些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营化的发展。

(二)客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应该看到,拥有一个完善的市场是促进公共服务民营化有效发展的必需条件。

而目前我国当前的市场机制显然还远未成熟。

具体来说:1.缺乏一整套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因为我们的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完善,就使得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实践中各种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有效竞争的不足。

2.民营资本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亟待加强。

在民营化过程中,如何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各类民营资本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是当前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完全市场化的招投标机制尚不规范。

尽管我国的《招标投标法》对招标投标的原则、程序、法律责任做出了相当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4.市场定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在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定价方面,有关部门在具体审核调价方案时,没有设定预测成本的依据,没有规定合理利润的标准。

同时价格听证会的形式化以及公共资金与私有资金的资本成本没有得到全面的比较确定等问题,使得最终的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价格无法保证公平、公正地实现有效的竞争。

(三)尚未建立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成功的改革需要完善的制度,缺失的制度难以维系正常的改革。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改革也需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体系。

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法规与政策层面的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1.有关配套的法规、政策制定工作不到位。

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政府的法规与政策的滞后现象已经逐渐暴露出来。

有的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否则,势必造成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违规和无序现象的发生、发展,成为影响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的巨大障碍。

2.没有成熟的市场总体前景规划,造成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无序与混乱。

从宏观上调控好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是确保公共服务民营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准入对象不断改进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的强制手段。

3.当前现有的有些法规、政策过于宽泛,过于格式化,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但是这些法规与政策的规定普遍显得比较宽泛,不够具体,不便操作,这使得具体实施起来时有点无所适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公共服务领域民营化的推进效率。

4.有关部门对现行法规、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也表示支持公共服务的民营化,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显然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在某些敏感问题上显得态度不够坚决,在某些重点领域态度显得不够明确,使得一些本该出台的政策、措施迟迟不见身影等等。

这种非正常状况的存在显然不利于我国公共服务民营化的健康发展。

(四)对民营化行业和领域的有效监管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日常行政管理所带来的规范化效应,使得一切都按部就班。

但在通过民营化方式放开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1.没有很好地把住“门票”关,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到位,导致有些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腐败和私人垄断问题,直接造成大量国有资产受到损失。

公共服务市场化并不是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但由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大多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公与私广泛接触,加之缺乏有效的反腐措施,增加了“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因此,就有学者指出,民营化使公与私广泛接触,腐败最容易发生。

例如,政府方面的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权和补贴有可能通过金钱交易、双方窜谋和强势勒索来获得。

公共服务的代理组织或个人和政府官员都有可能利用市场化为自身谋利益而假公济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服务市场化也为不法官商的勾结串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产生的权力寻租问题相随而来的是私人垄断问题,形成私人垄断代替政府垄断的格局。

当市场化远未形成理想规模时,就给私人垄断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

另外,公共服务市场化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无情流失。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方面由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精髓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发展脉搏,完全武断地机械操作,也不区分不同的公共服务种类,就采取凡事“一刀切”的做法或者干脆“一卖了事”,完全低估了国有资产存在的巨大价值,势必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改革的前途。

2.对监管的主体、客体、范围、手段等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

公共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对监管的主体、客体、范围和手段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再就是目前监管人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监管队伍的组成不够合理。

作为监管活动的主体,监管人员还缺乏市场、销售、广告、客户关系、人事管理、招聘、员工纪律、采购等方面的经验,缺乏成本意识,缺乏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和与对手竞争的经验,这都不利于监管职能的更好履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