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P386
12
不良反应
• 1、耳毒性
药物在内耳蓄积,损伤了前庭和耳蜗,使感觉 毛细胞发生退行性和永久性改变。
–前庭功能损害: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 –耳蜗神经损害: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
• 预防
机制:可能是内耳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过高, 预防: 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的糖代谢和 能量利用,导致Na+-K+ATP 功能障碍,造 1、观察、询问。定期仪器检查。 成毛细胞损伤 2、禁与强效利尿药合用。 3、老人、肾功减退者慎用,禁用于孕妇、儿童。
• 【抗菌作用与机制】
• • • • • • • • 抗菌谱:强大抗菌活性:各种需氧G-杆菌,包括大肠埃 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志贺 菌属等; 对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也有 一定抗菌作用;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 G-球菌作用较差; 对MRSA和MRSE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 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也有较好抗菌活性,但易出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现耐药性; 对各组链球菌作用微弱 对肠球菌和厌氧菌无效。 若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对肠球菌属、 李斯特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可获协同作 用。
2.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细胞膜,改变膜通透性,使胞内重 要物质外漏,并影响核糖体功能
23
第二节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
二、临床应用
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耐药G-杆菌感染 烧伤后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泌 尿道感染和烧伤后皮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菌血症、心内膜炎、肺炎、
3.口服用于肠道术前消毒、大肠杆菌性肠炎及耐 药细菌性痢疾 4.局部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眼、耳、皮肤黏膜感染
1. 抗菌机制:抑制蛋白质合成,属于静止期杀菌药, G->G+,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2. 穿透力弱,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3. 胃肠吸收少,口服仅限肠道感染。全身感染必须 注射给药,大部分以原形肾排泄。
4. 耐药性:细菌主要产生钝化酶,部分或完全交叉 耐药性。
5. 不良反应多(四大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17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streptomycin)
合用四环素——鼠疫(首选),布氏杆菌病 合用异烟肼、利福平——结核病 合用青霉素 —— 治疗链球菌及肠球菌等引起的心内
膜炎。
合用氨苄西林 —— 预防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 系统术后敏感菌感染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过敏性休克——皮试
18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4
第二节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
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1. 肾毒性 —— 发生率高,同服其他肾毒性药物可 加重肾脏损 2. 神经毒性 —— 非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呼 吸抑制不能用新斯的明治疗,只能进行人工呼 吸 3.变态反应——瘙痒、皮疹、药热
4.肝毒性
25
大纲要求
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抗菌谱、 抗菌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机制、临床应用 和主要不良反应) 掌握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药 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和主要的不良反 应 熟悉多黏菌素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 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前庭功能损害> 听神经损害> 肾毒性>
神经肌肉阻滞
19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妥布霉素(tobramycin)
对肺炎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的抑菌作用或杀菌 作用分别较庆大霉素强4倍和2倍,
抗菌作用略强于庆大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庆大 霉素强2~5倍,且对庆大霉素耐药菌有效; 适合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常与能抗铜 绿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 妥布霉素对其他G-杆菌的抗菌活性弱于庆大霉素,不作 为首选药物。在G+菌中仅对葡萄球菌有效。
20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
抗菌谱最广的氨基苷类抗生素,对G-杆菌和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对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抗菌作用较庆大霉 素为弱,并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优点:①对肠道G-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钝化酶稳定,常 作 为治疗耐氨基糖苷类菌株所致感染的首选药物。 ②与-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获协同抗菌作用,如: 与羧苄西林或哌拉西林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协同作用; 与头孢菌素合用对肺炎杆菌有协同作用; 与阿洛西林合用对肺炎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葡球菌有协同作用。 因此,在粒细胞缺乏或其他免疫缺陷患者合并严重 G- 杆菌感染时,选择 与-内酰胺类联合用药效果更好。
10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体内过程
• 1.吸收 药物脂溶性小,解离度较大,口服难吸收。口服可 用于胃肠道消毒,碱性环境中作用强。多采用肌内注射,吸 收迅速而完全,达峰时间约为0.5~2h。为避免血药浓度过高 ,不主张静脉注射给药。 • 2.分布 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渗入机体细胞,故在分 泌液及组织液中的浓度均低,但在肾皮层和内耳内、外淋巴 液有高浓度聚积,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下降缓慢。 可透过胎盘屏障并聚积在胎儿血浆和羊水。不能透过血脑屏 障。 • 3.代谢与排泄 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出,除奈替 米星外,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尿液中浓度极高,t1/2约为 2~3h,肾衰患者可延长20~30倍以上,应酌情降低剂量或延 长服药间隔。
抑制蛋白质合成环节
1)抑制 30S和 70S始动复合物形成 白质合成始动阶段 抑制蛋
2)与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错译密码,诱导 错误匹配 合成异常、无功能的蛋白质
3)阻止终止密码子与核蛋白体结合 肽链不能释放 4)阻止70S核糖体解离 核糖体耗竭
9
已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耐药性】
1.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 包括乙酰化酶、腺苷 酰化酶和磷酸化酶,可通过磷酰化、腺苷酰化或乙酰化氨 基糖苷类的氨基或羟基而使抗生素失活。 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或细胞内转运异常 是产生自发耐 药的主要因素。某些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存在 多药耐药主动泵出系统,具有输出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的活性,使药物的外排增多。G-菌固有的耐药性主要通过 促进药物外排发挥作用。 3.靶位的修饰 氨基糖苷类的结合点在核糖体30S亚基上, 耐药基因的突变使核糖体靶位点改变,使药物不能与30S 亚基结合而导致耐药。
庆大霉素(gentamicin)
氨基糖苷类中治疗G-杆菌感染首选药
临床应用
合用β -内酰胺类——严重G-杆菌感染/病因未明的 G-杆菌混合感染,肠球菌、G-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 所致心内膜炎; 合用羧苄西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 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和外科的局部感染;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由氨基醇环与氨基糖分子组成-配糖链=苷
2
药物分类
1. 天然来源 来自链霉菌: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 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等
来自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西索米星、 小诺霉素、阿司米星等; 2. 人工半合成:阿米卡星、奈替米星、 卡那霉素B等
3
主要特点

2、肾毒性 – 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多不影响肾小球 ),引起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 过滤减少,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 等。
–轻:肾小管肿胀 –重: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 预防
1、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 P387 2、肾脏功能损害者慎用、禁用 3、避免合用增加肾毒性药物(头孢菌素类、 万古霉素、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等)
– 可引起 心肌抑制、血压下降、 肢体瘫痪、 呼 吸衰竭 – 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 其机制是: Ach 的释放需 Ca2+ 的参与。此类 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 从而阻止Ach释放,导致神经肌肉阻断。 – 用钙剂和新斯的明治疗。
4、过敏反应
– 嗜酸粒细胞增多,各种皮疹、发热和过敏性 休克等。 – 链霉素 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必需皮试
11
【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主要用于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其中链霉素、卡那 霉素可用于结核病的治疗。 1.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 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烧伤或创伤感染及骨关节 感染等。针对G-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需联合应用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 等。 2.联合用药治疗G+菌的感染 对于肠球菌属或草绿色链球菌所 致心内膜炎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 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常与耐酶青霉素、利福平或万古霉素合 用。 3.局部用药 4. 结核:链霉素、卡那霉素
肾细胞损伤机制:
该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 尿药浓度高,并在肾蓄积, 导致肾小管,尤其是近曲 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肿胀、 破裂,线粒体的损害,干 扰钙调节转运过程,轻则 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 生急性坏死。
药物
吞饮 溶酶体 肾皮质、髓质细胞
积聚
溶酶体 Ca2+ 线粒体
细胞肿胀、坏死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5
杀菌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静止期杀菌剂。 杀菌特点: 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特别是对需氧G-杆菌的抗菌活 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部分药品具有抗结核杆菌作用, 但对厌氧菌无效; ②其杀菌速率和杀菌时程为浓度依赖性; ③PAE较长,且PAE持续时间呈浓度依赖性;
④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EE),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 类抗生素时,即被迅速杀死,未被杀死的细菌再次或多次 接触同种抗生素,其敏感性明显降低; 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21
第二节 多黏菌素类
代表药物: 多黏菌素B(polymyxin B) 多黏菌素E(polymyxin 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