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发症
• 1983年中华医学会将肝性脑病分为以下三级: •I级:反应迟钝,无集中能力,失眠,欣快感,性格改变,
对周围事物缺乏反应,行为异常,抑郁,嗜睡,失去定向 能力。 •Ⅱ级:精神错乱,不认人,木僵,昏睡,扑翼样震颤或 不自主运动。 •Ⅲ级:昏迷,包括深昏迷和浅昏迷。
• I级常被忽视,Ⅱ级才被重视, • 脑电图有助于诊断。
肝脑综合征(Hepato-Cerebral Syndrome)
• 本征肝脏损害伴有脑部症状,是Hippcrates最 早发现的。 • 1660年,Francissus报告,急性黄色肝萎缩可 出现肝性脑病,并科学地论证了肝脑的机制。 • 1836年,Bright等发现,伴有肝脑的大量肝脏 疾病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 1860年,Frerichs详细描述31例肝脏疾病患者 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 • 此后,很多学者作了同样的报道。
肝甲状腺综合征(Hepato-Thyroid Syndrome)
• 本征于1960年首先由Mlconkey等报告,是指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同时患有 慢性甲状腺炎者,称为肝甲状腺综合征。
肝皮肤综合征(Hepato-Cutaneous Syndrome)
• 本征是指重症肝病病程中,出现全身皮肤病, 如皮疹、脓疱疹,称为肝皮肤综合征。 • 不包括由于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脏对雌激素灭活 障碍而使血内雌激素增加,导致面色灰暗或面 色黝黑和色素沉着。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 目前认为,肝肾综合征概念系指因重症肝病包 括肝硬化、重症肝炎的病程中出现功能性肾功 能不全,病情顽固,预后险恶,但在肾脏解剖 学、组织学和功能方面都是正常的。 • 本征又称无尿性肾衰、功能性肾衰、自发性肾 功能不全、血液动力性肾衰、Flint氏综合征、 Heyd氏综合征等。
胰肝综合征(Hepato-Pancreatic Syndrome)
• 本征于1936年首先由Edelmann报告,命名为 胰肝综合征。 • 1937年,Snell等报道,由于胰腺结石和萎缩 而继发肝脏病变。 • 1940年,Cole等作了同样报道。 • 1962年,Kessel报道慢性酗酒者由于肝胰损害 引起急性暂时性高脂质血症,又称Edelmann 综合征。
肝硬化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 Charcot等于1880年首先报道胆道疾病合并肾 功能障碍。 • 1990年,Clairmont Steinthal等先后报道胆 石症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此后这个问题引起 了外科医师的重视。 • 1932年,Helwig将这种情况命名为肝肾综合 征。 • 以后,Austin等对本征 • 作了详细的描述。
肝脑综合征(Hepato-Cerebral Syndrome)
• 一般认为肝脑常是肝衰的终末期表现,其原因 有: • 目前有人将本征分为3种类型: • 1、急性型肝脑:多见于重症肝炎; • 2、慢性型肝脑: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硬化、肝 癌; • 3、特殊型肝脑:多见于心源性肝硬化
肝脑综合征(Hepato-Cerebral Syndrome)
脑肝肾综合征(Zellweger Syndrome)
• 本征于1964年首先由Zellweger等报告1例家 族性多发性先天性缺陷综合征。 • 1970年,Jan等称之为脑肝肾综合征。 • 1973年,Vincents等正式将此征命名为 Zellweger综合征。 • 临床表现:母体内胎动微弱,出生后全身肌肉 张力明显减退。呼吸困难、呕吐、智力发育迟 钝,可出现不典型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