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的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 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
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
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
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
其实不然,在《诗经》中我们看到在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看到了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大胆表露情感的欢乐场面。
如《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是描写郑国上巳节男女聚会的盛况与欢乐的,反映了当时郑国民间的风俗。
上巳节是三月上旬的巳日,。
据说春秋时代在三月上巳这一天,郑国男女到溱、洧二水的岸边举行祭祀,消除灾害。
少男少女们也借此春游的机会谈情说爱。
阳春三月,春日暖暖,芳草青青,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士与女方秉蕑兮”。
一对青年男女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他们是那样的清纯,无束地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社会给他们营造的浪漫自由的恋爱气氛以及彼此相爱的甜蜜。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他们边走边相互谑闹,笔调欢畅流动,一对活泼泼的青年男女跃然纸上,他们无拘无束地调笑着,欢笑着,“赠之以勺药”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好一幅笑谑欢乐的流动画面。
从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和谐、自由、平等,弥漫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又如《召南·野有死糜》:“野有死糜,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蔌,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漭也吠。
”这是一首求爱诗。
初民社会要求男子孔武有力,故男子求婚,要猎获野兽献给女子,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诗中反映的正是这种简朴纯洁的风俗。
诗中第一章、第二章写的是一位正在郊外丛林中打猎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语相挑,以小鹿为赠。
第三章写那位姑娘欣然应允并和他幽会——“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漭也吠”,终于获得了女子的爱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当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现实和热闹的场面。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等,都是这种自由交往、热烈相爱的反映。
这个时期,描写男女青年相见的诗歌还有很多。
如《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女子也不织麻布了,却赶到热闹地方去跳舞相会。
《郑风·葬兮》则写郑国青年人相互拉歌的热闹场面——“箨兮箨兮,风其吹女。
”这就是在《诗经》中所反映出的当时人们恋爱的热烈场面和纯朴的风俗民情。
1.2 反映爱的缠绵与坚贞。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由热烈的气氛中产生的绵绵情意和渴望爱情的坚贞,在《诗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周代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增加人口,增强国力,亦鼓励男女自由恋爱及时结婚,于是组织了大规模的春游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男女青年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爱意,追求爱情。
《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由雎鸠的相和鸣,便联想与那位美丽善良姑娘结对,心想:她真是我的好匹配呀!有了这种想法后,男子便“寤寐求之”,朝也思暮也思,想来想去,他便大胆去追求,结果“求之不得”,于是又“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睡,真焦虑呀!怎么办?于是采用“琴瑟友之”,用琴瑟表达自己的心迹,来拨动少女的心扉,最后“钟鼓乐之”,写出了男子求得之后的喜悦与两人相乐的情景,缠绵之情一览无余。
这种爱慕的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这句诗是写青年男女相约在城楼下,美丽的姑娘早已按照约写在城角楼等候她的心上人,“爱而不见”这一句暗含着许多情趣,女子急切而羞涩地等待男子的到来,而当男子到来时,自己却隐藏起来,“搔首踯躅”把男子的那种迫切想见到女子的心情淋漓地表现出来。
一逗、一藏,正是青年男女热恋时浪漫情长的表现。
而在东周时期,也不乏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青年。
例如,《氓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一首反抗家庭干预,追求婚姻自主的民歌。
诗中写的少女深爱着一个垂着两只总角的天真活泼的小伙子,不喜欢花花公子。
然而,她所梦想的自由爱情,却横遭挫折,受到世俗礼教的阻挠,其母也不同意她自找对象,进行干涉。
少女感到彷徨苦恼,望着行驶在河中的柏舟,怀念着自己心中的恋人,由于她对爱情忠诚专一,誓死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从内心发出坚定的誓言:“之死矢靡它”,宁死不服从父母安排,可谓开抗婚之源头了。
《诗经》所反映的不仅有烈妇贞女,还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子,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写一位男子面对如云的美女,仍对爱情忠贞不二,只想念他白衣衫绿围巾的妻子,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可谓难得。
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古人未必对此形成理论,但也深知其中道理。
《召南·江有汜》:写了一位女子抛开为她安排好的从嫁(妹妹或侄女)独自出嫁的事。
当时普遍有从嫁的习俗,而这位女子毅然拒绝,显然是对“爱情”两个字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
1.3 歌颂婚礼和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首是对女子出嫁的祝词。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赞美这位新娘,祝贺她得到美满的姻缘,将来一定能够幸福地生活着。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的良好愿望。
全诗情调欢快,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经过恋爱结婚后,许多夫妻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郑风·女日鸡鸣》就是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在即将天明之时躺在床上亲昵交谈的情景。
全篇通过小夫妻一对一答,表现出小家庭的温馨。
这些描写新婚幸福生活的诗歌多选用夫妻相携郊游这一题材。
《王风·子阳阳》写小两口带着乐器和舞伞相约去参加一个聚会;《郑风·有女同车》描写夫妻同游的欢快和感情的加深。
2.描写相思和失恋的痛苦和家庭婚姻的悲剧。
在爱情诗歌中,还反映了爱情生活中的苦恼与忧愁。
有的是因为失恋,有的是因为生离死别,有的是因为受到家庭阻挠,有的是因为受他人的破坏。
总之,它们表现的爱情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反映了社会对爱情的摧残。
这类诗情调忧伤,缠绵悱恻,富于感情变化。
2.1 反映相思失恋的痛苦。
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
相会后总要分别,相别后对情人的思念不断加深,挥之不去。
《国风》这类相思诗有十二首,《王风·采葛》写别离后的相思苦,一是写莲花,“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写男子躺在床上想:美人伤心了吗?想她高窕的身材,黝黑的鬓发和下巴,想啊想啊,想得“寤寐无为”睡不着,想的“涕泗滂沱”鼻涕眼泪流成河。
从以上诗我们可看出,相思之苦,形态各异,但大胆直率,毫无矫饰之情,令人惊叹!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
首章连用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第二、三章假想所爱的女子将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
诗中情与景水乳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汉因系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
含而不露,韵味无穷。
《陈风·月出》写一个男子的月夜幽思,竟至于“劳心悄兮”、“劳心惨兮”的伤感程度;《陈风·泽陂》中的男子在见不到所爱女子时,竟忧伤得寤寐不安而至于“涕泗滂沱”,这是何等的专心而深沉的相思!《郑风·子衿》则是写女子对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盼望,竟至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现出刻骨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