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一: 观点一: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朱光潜先生多次引用过19世纪英国学者罗斯金的一句话,“我从 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一半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 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美。” 观点二: 观点二: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最有名的就是黑格尔,他在《美学》中说,我们可以肯定说艺 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 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 多少。“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能涵盖一切,所以 一切美只有涉及心灵的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 时,才真正是美的”。
一、自然美的性质
对于自然美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50年代讨论里,持这种看法的就是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 的统一的李泽厚,后来发展成为实践美学。 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改造了自 然界,自然界包括人自身。这样自然界就成了“人化的自 然”,人在这个“人化的自然”中看到的人类改造世界的本 质力量,就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就产生了美感,所以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三)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观点三: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所以它们都称作美。 观点三: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同的所以它们都称作美。 这是朱光潜在50年代美学讨论中一再强调的。用郑板桥的说 法,自然美是胸中之竹,艺术美就是手中之竹。它们都又有 赖于人的意识的发现、照亮和创造。就它们都是意象世界, 都离不开人的创造,都显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来说它们并没 有谁高谁低之分。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的理论的 理由是艺术美是心灵产生的,其实自然美也是心灵产生的。 宗白华先生说过:“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2、形式感
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惟一作用于人的精神、 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惟一作用于人的精神、 感觉的能力。 感觉的能力。
3、变易性
自然物无不受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与人类实践的支配,无论 自然物无不受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与人类实践的支配, 是内部的生长因素还是外界条件的变异, 是内部的生长因素还是外界条件的变异,都有可能引起社 会化的自然美的审美特征性的变化。 会化的自然美的审美特征性的变化。
第二编 审美领域 第四章 自然美
第四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三、自然美的发现 四、自然美的特征 五、自然美的意蕴 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
自然美的形态
奇险美:惊心动魄的感觉,如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 涛骇浪、电闪雷鸣 壮丽美:胸怀开阔的感觉,如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 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 幽静美:宁静幽雅的感觉,如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 山鸟鸣、月明星稀 秀丽美:清丽秀美的感觉,如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 溪叮咚、山青水秀
奇险美
壮丽美
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
幽 静 美:幽谷溪流、清潭印
秀 丽 美:花红柳绿、彩蝶翩
翩、小溪叮咚、山青水秀
自然美的特性
1、客观性
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 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直接 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风景、植物、动物。 ——风景 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风景、植物、动物。
一、自然美的性质
对于自然美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50年代讨论里,持这种观点的是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朱 光潜。朱先生认为如果把自然美理解为客观自然物本身存在 的美,那么自然美是不存在的。 他在《文艺心理学》这本书中说,“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 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向,就已经是艺术 品 。”与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观点相同。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自然美的性质
叶朗的观点就是“美在意象”。在自然美的问题上,叶朗赞 同刚才讲的第四种观点,认为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 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就这一点来说,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是一样的。这是朱 光潜先生的观点。所不同的是,自然美是在自然物、自然风 景上见诸,社会美是在社会生活的人和事上面见诸,而艺术 美是在艺术品上面见诸。 总之,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自然风景上显现的审美意象。
梅花,兰花,竹,菊花,在中国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 傲、幽、坚、淡 ,人们对梅兰竹菊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 精神为背景的,它们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是 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二)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有等级的分别,这是大家都承认的。没有 人会主张所有的艺术品有同等的价值,譬如说,没有人会主 张达·芬奇的作品跟他自己的作品是同样价值,也没有人会 主张《红楼梦》跟他自己写的小说是同等的价值,但是持 “肯定美学”的美学家认为在自然美的领域不能有这种等级 的区分,自然美不能有等级的区分。 持“肯定美学”学者的这种看法,其理论的实质就是要把文 化价值的内涵完全从审美活动中排除出去。他们要求人们超 越一切价值判断,用所谓的纯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把自 然纯粹的看作自然,而不是文化世界中的价值的象征。
(二)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叶朗认为:审美活动(美和美感)是包含有价值内涵的,无论是自然美还是 是艺术美,完全排除审美的价值内涵是不可能的。因为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 的物理的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必然要受到 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的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有审美的 价值内涵,完全脱离社会,完全脱离文化世界,完全排除价值内涵的所谓纯 审美的眼光,或者所谓解审美化的自然,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种理论也不符合我们的审美经验,人们通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 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说明了山水是有等级之分的。这种审美 价值高低的区分不仅和自然风景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 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有关。所以,即使是同一个自然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美 感。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不能脱离人的审 美意识,就像古人所说的“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黑格尔主张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他把自然美对人的意义 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与人的生命观念有关。因而人喜欢活动比较敏捷的动 物,而讨厌懒散的、迟钝的爬行动物。 第二,自然界许多对象构成风景,显示出一种愉快的、动人 的、外在的和谐,引人入胜。 第三,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了一种特性。 譬如,寂静的月夜,有月亮的晚上,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 溪流淌着,一望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的气象,还有星 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等等。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 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
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
宗白华认为,中国魏晋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 热情、浓于生命的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时代,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自然 美的发现。
佐证在刘向的《世说新语》里。
三、自然美的发现
小结: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 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 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 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虚灵化而又情 致化,情与景合,境与神会,从而呈现一个包含新的生命 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
五、自然美的意蕴
自然美的意蕴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受审美 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必然受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因素 的影响。即便是同一种自然物(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 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不同生活氛围中 成为审美对象时,意蕴也不同。因此,脱离社会文化环境 的所谓体现纯然必然性的意蕴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自然美的发现不是孤立的,它是和那个 时期对于人的发现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自然美的发现
中国对自然美的发现
朱光潜说“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 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二)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三)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一)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近20年在英、美美学家中流行一种“肯定美学”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 美学家认为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 如哈格若夫说,“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 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 这就所谓“自然全美”的观点。 叶朗认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一个外物包括 自然风景和社会的风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是由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 影响和决定的。 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说,“几百年来,阿尔卑斯山只是一个可怖的对 象,到十八世纪末才为人们所赞叹。再晚些时候,又揭开了原野和海的美; 也许可以一般地说,随着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有了城市文化,对于文明风 光的美的评价就降低了。而过去完全不被重视的荒野的自然美却慢慢进入 人们的意识中。”荒野的风景对17世纪的人是不美的,这个是跟当时他们 社会生活连在一起的,而对19世纪的人就变得美了,原因就在于19世纪的 人和荒野的风景能够沟通、能够契合、物我同一,产生审美意象。
19世纪瑞士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这种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通 常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现的结果,而它的起源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因 为在他表现在诗歌和绘画中并因此使人意识到以前可能早就有这种模糊 的感觉存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他认为“准确无误的证明自然对于人类精神有深刻影响的还是开始于但 丁。他不仅用一些有力的诗句唤醒我们对于清晨的新鲜空气和远洋上颤 动着的光辉,或者暴风雨袭击下的森林的壮观有所感受,而且他可能只 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自古以来,他或许是第一个这样做的 人。”但是“充分而明确的表明自然对于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的 是佩脱拉克。”佩脱拉克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第一个人文主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