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姓名:LWJ学校:河北大学学院:研究生院年级:2013专业:区域经济学学号:20130092一、区域经济增长(一)含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
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
”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索罗的定义是“生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移动的简称”,“经济的加速或减速、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改进、各种各样移动生产函数的因素都可以归人技术进步之中”。
肯德里把技术进步归结为“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这里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丹尼森用知识进步来代替技术进步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发明应用时间的缩短等。
由于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计量方法不同,人们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大小的测算值也不相同,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
另外,制度变革、贸易因素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一)含义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
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衡量标准衡量区域经济合理发展应当有一个指标系统,从中国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般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考虑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分析地区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否适合当地的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和资金等因素)。
③规划设计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④地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发展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比较协调。
⑤除生产部门外,还要发展能源、交通、电讯、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注意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适应。
(三)具体要求1.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
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
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2.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
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
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3.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
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影响因素1.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历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政府的战略安排和政策支持可以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前,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又对区域战略相继进行了调整,先后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已经确定,区域战略已经非常明确,关键是具体区域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目前除东部地区已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外,其他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或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支持的重点主要是加强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区域自身的发展能力。
2.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处于较高层次,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等城市和经济密集区。
中西部地区则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资源型产业的特征突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集中的地区(中西部也较多),产业老化,资源枯竭,其企业和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另外,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出现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复制,限制了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产业的区域转移,阻碍了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率差异和区域差距扩大的基本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互动循环,产生区域间的“马太效应”。
从具体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我国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是负贡献。
三、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
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
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
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经济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经济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
经济系统越发达、经济机制和经济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经济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
同时经济发展和健全的经济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
在实际中,经济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能将区域内、外企业和居民的盈余资金通过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或直接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这也是经济的基本功能。
2、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
经济对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资本市场中,企业资产可通过证券化形式,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权的转让,引导企业资源从一个行业或企业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二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增量资金来源。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以股票、债券等经济工具为主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机制,可以根据资金的趋利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