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区域经济差异及措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一是天然资源的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深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

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基本的先天的保证,也是能够造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

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的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无力和财力的投入。

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相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是气候物候环境差异。

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水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

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

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地形地势的差异。

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

从而造成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

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

近代史上又有很多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频繁。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地质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条件极为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也是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社会经济因素差异{经济}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差异现状,一般的比较差距的现实数据都来自各地区总GDP、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矿物资源、对外开放度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不平衡”经济政策的等原因。

第一,经济总量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各自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等方面。

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为3890元,经济发达的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新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省的差距就更大了。

从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却有所下降。

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不但相差悬殊,而且继续扩大。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

尽管各地区在改革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加速增长,但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明显地高于西部地区。

第三,人均GDP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人均GDP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

2002年,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相当于西部的2.63倍。

与1990年相比,扩大了38.4%。

近年来,东西部人均GDP也呈扩大之势。

第四,收入水平的差距。

东西部在居民生活水平上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从收入水平的差异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八省区分别比全国低369.36元、131.6元、491.12元、566.77元、377.43元、547.97元、579.99元和441.29元,与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的浙江、广东相比,差距就更大了,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以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 交通闭塞, 社会制度落后, 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

而西部地区改革迟缓,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一些产业中的发展, 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对东部地区采取了倾斜式的政策扶持。

然而, 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获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较迟, 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前, 国家对西部投资份额较低。

改革开放,国家会优先选择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进行改革。

相对的,西部地区则获得的国家的优惠政策较晚。

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素质的普遍低下。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超载, 而教育基础设施又无法满足需求, 因而直接导致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

人口密度大、文化、卫生事业的落后, 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面临沉重的压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障碍。

西部地区明显的劳动力不足。

不过对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流动倒是解决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经纬度跨度最大,且又实行30年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扩大且加快,形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因素,比较复杂。

(一)历史因素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向东部,转移到了宋带,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具有吸引力②。

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

到新中国成立,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三角、辽宁、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

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差异,这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二)各区域自身条件1、自然条件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农业发达;地势低平,开发利用早,经济基础好。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快。

而中西部地带多属于干旱区或者高寒区,海拔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中西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山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2、人力资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的特点,西部人口稀疏不利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即人力资源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从中西部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东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人口即是生产力,也是巨大的消费者,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对于人口迁出地的中西部来说,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中西部经济缺乏活力,产业革新慢。

中西部的高科技人才仍相对于东部来说,比较奇缺。

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结构的调整也受到了限制。

3、资本大量的国家投资、海外投资流向我国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4、科学技术东部地区技术先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而中西部技术远不如东部,有些地区一直以农业、资源加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很慢。

5、制度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性、宏观的,东中西部在运用国家政策上有很大的差距。

东部地区政府往往想到的是国家不允许我干什么,有利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西部地区却喜欢按照国家政策行事,没有制度的突破。

同时,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中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探险精神。

而中西部的人在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下有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这种思想观念的差异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国家政策在经济还很落后的时期,为了最大化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央政府应该选择外资外部收益较大的区域作为政策的优惠对象,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外资在这些地区产生的收益高,从而实行了“东部优先”战略。

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对东部基础设施、金融的投资,使得东部利用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拉大,加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东部地区的外资收益不断缩小,这时,中央适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⑤。

综合起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三、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根据区域差异形成因素的分析,缩小区域差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自身的建设1、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处在内陆,多数位于第二第三阶梯上,地形复杂,可之称为区位劣势。

加强中西部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对于化解中西部区位劣势,促进东中西部区域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省会城市的聚集与发散作用,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和市场化。

2、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中西部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3、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要更新观念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那种封闭的思想,以开发求开发,以市场换资金,以产权换人才,在东中西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考虑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4、加大开放程度,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中西部一些地区不仅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而且空间匹配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因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

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集聚大量的资金、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关键所在。

因此,采取开放战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国外的投资者、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来中西部来中西部投资办企业,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合适中西部中西部区情的发展道路发挥农业潜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做好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促进农、轻、重以及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