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温胜强
摘要
• 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 协调共生”,我们知道区域研究不仅是地理学 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而且其差异也是研究重点。 区域差异是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 现象。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含 义的基础上,对区域差异相关理论做了简要分 析综述,并从区域地理学的视角,对主要的区 域经济差异理论进行综述并简要评析,为相关 研究提供借鉴。
主要分为两大类: • 一类侧重于从经济发展的总体去考察相关区域之间经 济上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 长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 • 另一类侧重于考察区域之间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 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增长总量、 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 差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 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非均等现象。
2.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实施及局限
• 非均衡战略的实施在取得一定实效的同时, 也使经 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重大问题: • (1)老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之间, 沿海地区与内地的 发展差距拉大。 • (2)基础产业供应不足的 “ 瓶颈制约”与中、西部 资源开发滞后的“ 短腿现象” 严重, 影响到国民经 济持续性发展的后劲。 • (3)对东部沿海地区投资与政策的双重倾斜, 加剧了 东西部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此导致过度的重复建设、 产业结构趋同、 流通领域的混乱和地区封锁, 区域 经济摩擦加大, 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地区发展 不平衡加剧。
(二) 区域非均衡衡发展理论
• 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 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操作 性, 强调应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 部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1.非均衡发展理论
• • • • • • • (1)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增长极理论。 (3)不平衡发展理论。 (4)中心—外围理论。 (5)梯度转移理论。 (6)点轴开发理论。 (7)倒“U”型理论。
三、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 (一)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 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古典区域经 济增长理论认为, 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 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 其中市场机制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 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 导 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您的建议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四) 研究内容
• 各类研究之中, 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当属区域经济增 长收敛研究。 • ①σ收敛是指各区域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差逐渐减小 的过程,表征绝对人均收入收敛过程。 • ②β收敛是指落后区域某些经济指标逐步接近富裕 地区水平的过程。 • ③俱乐部收敛是指初始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区域各 自内部的不同经济系统之间,在具有相似结构特征 的前提下趋于收敛的过程。其他研究内容还包括经 济要素收敛、经济集聚的模式与影响因素、政策对 经济集聚的影响、经济集聚的政策启示、空间溢出 等。
(五) 研究方法
• ① 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为主,如新古典经济 增长模型、 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系数等。 • ② 计量经济方法为主, 如横截面数据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 动态面板 数据模型等。 • ③ 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为主,如 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探索 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空间ARMA模型等。
(三)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 跃居世界前列, 引起世人瞩目, 伴随我国经济的 高速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越来越 严重。 • 倾斜式非均衡发展尽管使东部获得了很高的 发展速度, 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 了抑制, 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这不仅影响总体经济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 定。 为解决严重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又保持国 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 学术界提出了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 Nhomakorabea发展理论。
四、结束语
• 本文总结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并进行了 简要述评,尽管这些理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和局限性,但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或多或少受了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指导与影响。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区域经济差异 的理论和方法,如现代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 域收敛和发散理论、 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 方法等,使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工具更加丰 富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差异,深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六)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
• ① 研究过程中对地理区位由不认可到逐步认可。 • ② 研究视角逐步由新古典经济学主导转变为新经 济地理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多学科融合。 • ③ 由于关注点的变化,研究方法逐步由传统回归 分析转变为空间计量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 • ④ 研究范围与尺度由国际和国家层面逐步转向省 域和县域层面。 • ⑤ 研究内容由早期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性验 证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判定、 政 策响应、 空间溢出效应测度、 经济增长集聚模式 分析等。
1.均衡发展理论类型
• (1)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 (2)大推进理论。 • (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均衡发展理论的实施及局限
• 该理论面临这样的困境:对于一般区域特别 是不发达区域来说, 不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 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 在经济发 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忽略了规模效 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 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 就能 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研究框架 • 1、区域差异的相关概念 • 2、区域差异研究进展 • 3、区域差异理论 • 4、结束语
一、区域差异的相关概念
• 区域差异从广义讲是指不同地域空间的自 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 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 狭义讲的区域差异主要是指不同地域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 第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资源禀赋 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包括自然资源和社 会资源。 • 第二, 是制度的差异, 包括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等。 • 第三, 是历史和文化。
二、区域差异研究进展
• (一)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欧盟及其他西欧国家、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和地区。 • (二) 研究尺度。涵盖国际、国家、州(省)、市 域、县域的多尺度探索,而且多以经济体成员 国和国家内部的州和省级单位为研究基点。 • (三) 研究视角。主要为新经济地理和内生增长 理论的理论构架、应对全球化的区域经济政策 调整和区域作用再发现的实证研究等。学科视 角主要为宏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新经济 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以及多学科综合等。
2.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实施
• • • • 陈传康 ( 1987年)提出的 “TYIS 字型” 生产布局。 晏学康 ( 1987)和徐炳文 的 “Л字型” 生产布局。 刘宪法 ( 1997 年) 的“菱型”发展战略。 张培刚 ( 1997) 提出“中心开花论”也叫中部崛起 理论或厉以宁 ( 2000年)中心辐射战略。 •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 共享、开放”五大发展理念
1.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 (1)动态协调发展理论。 • 曾坤生基于现代协同理论提出区域经济动态协 调发展理论,在现代协同论领域中, 将力学原 理引入区域经济领域, 从而得出结论:系统内部 各子系统围绕整体目标共同发挥作用具有功能 放大作用。 • (2)网络(点—线—面)开发理论。 • 陆大道 ( 1984) 最早提出的“点— 轴开发理 论”,后由魏后凯 ( 1995 年)等人提出适度倾 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三位一体 ( 点—线—面) 的“网络开发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