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款机构和货币供给

存款机构和货币供给

第15章存款机构和货币供给一、钞票与过剩钞票钞票在当代美国货币供给中是相对较小的一个部分。

联储关心的是货币供给量的多少,而不关心钞票与交易性存款的结构。

联储发现通过只控制存款而不管钞票来控制货币供给较为容易,而在许多钞票仍是主要货币形式的较不发达国家中,中央银行通过控制钞票来控制货币供给。

2、过剩钞票钞票需要量为何仍在增长?走私、毒品交易、漏税逃税、贩卖机使用的不断增加、钞票的海外流通、地下经济、洗钱、政府特别项目支出等。

税制:70年代通胀与累进所得税,使人们尽量提高收入中钞票比例以逃避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的增加鼓励雇主和雇员通过支付现金薪水且不保留记录,从而使双方都得以逃税。

近些年,美钞的增长大部分为海外所持有。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及因此而新独立国家币值不确定,从而产生使用美元作为日常交易媒介的海外需求。

拉美国家的“美元化”。

补充内容:Barro-Gordon模型:“贬值、时间一致性和政策可信度”在这部分内容里,借助于Barro-Gordon模型,我们将更进一步运用刚学到的关于菲利普斯曲线、预期等知识,探讨政府均衡通胀率与自然失业率、政府政策的时间一致性与可信度问题;此外,我们还将运用Barro-Gordon模型讨论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间的均衡通胀率,以及在反通胀方面缺乏能力与信用的国家如何借助外国政府的信誉、实现本国反通胀目标。

上图中,三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失业率与预期通胀率间的替代关系。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维持同样的效用水平条件下,可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组合。

从左到右,切线斜率不断增大,表明在通胀率处于高位时,当局受到公众要求降低通胀率的压力,愿意以较大的失业率增幅为代价来降低通胀率,而在持续地以失业率提高为代价来降低通胀率的过程中,公众对失业率攀升越来越不能容忍,相应地,日益走低的通胀率受关注的程度下降,此时,当局在考虑是否要继续通过失业率的提高而换取通胀率持续下降时,十分犹豫不决,除非等幅度的失业率下降,能够比此前换来更大的通胀率下降幅度。

这样,当局会因持续成功地反通胀而赢得公众支持;而当局源自这方面的效用增加,也许可以弥补公众因失业率上升而对当局不满所带来的痛苦。

当局偏好低通胀和低失业,因而无差异曲线越接近原点,当局效用水平越高。

“强硬派”政府只能容忍较低的通胀率,因此,为实现零通胀目标,当局愿以更大的失业率为代价。

“温和派”政府则相反。

宣布一项零通胀政策是不可信的,因为对当局而言,点B优于点A。

理性的个体了解当局上述偏好。

因而,人们将对通胀的预期设定在这样的水平,在该水平上,当局再没有激励去以更高的通胀率来刺激各经济主体。

在E点实现均衡,它是理性预期时间一致的均衡。

当局即使公开宣布执行零通胀政策,公众仍不会相信,因为政府绝对有激励偏离这一政策,如从A到B。

对当局而言,A点只能实现较低的效用水平。

RELATIONSHIP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UNITED STATEES, 1961-1999INFLATION EXPECTA TIONS AND THE SHORT-RUN PHILLIPS CURVE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通胀的螺旋型上升。

开放经济中Barro-Gordon 模型通过购买力平价条件,我们可以将两国(如德国和意大利)的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IG e ππ=-。

当意大利通胀率超过德国时,均衡通胀率取决于自然失业率水平里拉贬值(直接标价法)。

如果意大利当局执行低通胀的能力和信誉已一再被证明值得怀疑,还有什么办法实现令人向往的低通胀均衡?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是将两国汇率固定下来,此时0I G e ππ=⇒=,即为维持与德国马克的固定汇率,意大利当局必须使本国通胀率与德国同步。

而由于德国央行奉行严格的反通胀政策,这将迫使意大利当局在反通胀方面也必须旗帜鲜明且执行有力。

问题在于:仅仅固定两国双边汇率无法解决意大利通胀问题,因为固定汇率的规则与固定通货膨胀率的规则一样不可信。

只有通过取消中央银行,并采用德国马克,意大利才能摆脱高通胀均衡。

这也是那些决定“美元化”的国家期望实现的目标。

意大利政府从德国借入政策信誉,因为意大利政府的货币手脚被死死地捆住了。

二、交易性存款联储通过控制交易性存款的数量控制货币供给。

交易性存款是存款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证券。

联储可以通过影响这些机构的行为,从而控制货币供给。

1、单个银行即使在有任何中央银行或特殊的银行监管规定之前,银行也自愿在其存款中持有现金储备,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避免清偿力不足。

A DA AA DA A TR r D TR A r D 为银行持有的总现金储备为A银行希望的储备率为A银行的交易性存款若出于某种原因,如突然害怕存款损失增加,银行认为需要持有等于其交易性存款20%的现金储备,可行选择有:(1)向其他银行存款人出售10万元贷款,以使其现金储备增加20万;(2)向本银行存款人出售50万元的贷款,以使其存款减少到50万;在第一种情况下,另外某家银行会因为其存款人要向A 银行进行支付,从而经历同样的存款和储备外流,由此它也将需要获得额外的储备以保持其意愿的储备-存款比率。

因此,缩小存款的需求蔓延到其他银行,直至所有银行的存款都得到足够的削减。

作为一个整体的银行系统而言,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存款减少50万(21010100.8100.8100.85010.8nD ∆=+⨯+⨯++⨯==-)。

如果银行突然相信,它可以用仅为交易性存款5%而非10%的储备满足所有预期提款需求,它就可以:(1)购买5万元的贷款证券,从而使其自身储备从10万下降到5万。

(2)如果银行自信,销售者会将他们的所有收益都存放在它这里,它就可以从公众手中购买100万元的贷款和证券,而且在贷款支付过程中,还可将其存款从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

在第一种情况下,会有其他一些银行所持有的储备超过其合意持有的现金储备量。

较低储备率的存款扩张效应被传给其他银行。

2、银行系统现金储备和交易性存款的关系不仅适用于单个银行,也适用于银行系统中的所有银行。

D TR r D如果突然间,所有银行希望改变提高储备-存款比率,分析会与单个银行的情况不同。

虽然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向其他银行出售贷款(证券)以增加它自身的储备,但作为所有银行总和的银行系统却不能以这种方式增加其储备总量。

购买贷款(证券)的银行会损失储备,冲销掉出售贷款银行所增加的储备。

所有银行作为整体要想增加其储备,只有通过:(1) 向公众出售贷款以换取钞票;(2) 向中央银行出售贷款。

第二种方法会增加银行在央行中的储备余额,而没有银行发生储备损失。

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取决于中央银行意愿,反映了中央银行在决定存款数量中的潜在作用和权力。

虽然任何一家银行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存款利率而从其他银行转移储备,但所有银行作为整体却不能以这种方式增加其储备额。

只有中央银行可以实质性地改变银行系统的储备总量。

当中央银行规定了所有银行必须保留的交易性存款的最低法定储备要求率后,银行持有并用以满足这一要求的储备额称为法定储备(required reserves )。

D D TR RR rr DTR rr ==表示加总的全部储备额表示交易性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在一定的储备额情况下增加交易性存款,它会降低储备要求;反之则相反。

银行储备的主要作用已从提供流动性变成为联储提供货币控制的工具。

3、货币乘数(deposit multiplier )银行存款总额是储备总量的某种倍数 11,()D D DTR rr D D kTR D TR k D k TR rr rr =⇒==⇒=⇒∆=∆银行持有的储备总量与法定要求额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超额储备(excess reserves ):ER TR RRER TR =-表示超额储备表示储备总量超额储备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超额或盈余;银行并不必须持有超额储备。

但它们在经济意义上并非超额,因为银行想持有它们。

若中央银行想改变交易性存款量,它可以改变储备要求(rr ),从而改变存款乘数值(k ),或改变储备总量(TR )。

三、货币供给,,(1)(1)(1)D M C D C cD D kTRM C D c D D D c M k c TRc M TR rr e c ∆=∆+∆==⇒∆=∆+∆=∆+∆=∆+⇒∆=+∆+⇒∆=∆++正如中央银行可以改变交易性存款一样,它可以通过改变储备总量(TR )或改变储备要求的结构,从而改变乘数值(k ),并改变货币供给。

虽然储备要求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但它们只是存款乘数的一个成分。

超额储备和钞票都不受中央银行控制,前者由银行决定,后者由公众决定。

要判断储备总量或储备要求的变化对货币供给将产生何种影响,中央银行必须预测e 和c 将发生什么变化。

补充内容: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1、货币存量的确定:货币乘数部分准备银行制度强力货币(high-powered money,又称货币基础)由通货(纸币和硬币)和在央行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构成。

货币供应量主要由美联储不能直接控制的银行存款组成。

D=M+CU=++H CU RR ER其中,RR是法定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s)、ER是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

当储备不再是自愿持有,而是法律要求时,它们丧失了一些流动性。

银行储备的主要作用已从提供流动性变成为联储提供货币供给控制的工具。

然而,联储并非要银行时时满足其储备要求,而是在两周内达到要求,故储备还是提供了有限的流动性。

超额储备只是法律意义上的超额或盈余,银行并非必须持有超额储备。

但它们在经济意义上并非超额的,因为银行想要持有它们。

虽然储备要求是在联储的控制下,但它们只是货币乘数的一个成分。

超额储备和钞票都不受联储的控制,前者由银行决定,而后者由公众决定。

我们可以将货币供给过程中公众、银行、联储行为概括为:1、通货-存款比率(currency-deposit ratio ):CU cu D=; 2、准备金比率(reserve ratio ):法定准备金比率RR rr D=、超额准备金比率ER er D =; 3、强力货币存量H (stock of high-powered money );据此,有D cu D D CU D CU M )1(1+=⎪⎭⎫ ⎝⎛+=+= ()()CU ER RR H CU ER RR D cu rr er D D D +⎛⎫=++=+=++ ⎪⎝⎭ 11M H cu D M H cu cu rr er cu rr er+==⇒=+++++ 定义货币乘数1cu mm cu rr er +=++,有H mm M ⨯=由上式,有:1、准备金比率rr 和er 越小,货币乘数越大;2、通货-存款比率cu 越小,货币乘数越大;除了改为通货存量、交易性存款量外,联储可以通过改变储备总量(TR )或改变储备要求的结构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改变货币供给通货-存款比率:公众支付习惯、取得现金成本与便利程度、季节性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