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多姿的线条教学建议备课资料

沪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多姿的线条教学建议备课资料

第四课多姿的线条教学目标1.通过对音乐及艺术作品的赏析及实践创造活动,感受作品中多变的旋律线条,体会到它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

同时知道19世纪后半叶民族乐派的音乐具有丰富多姿的优美的旋律特征和多彩的风格。

2.用愉悦的心情及自然的声音唱好台湾民歌《阿里山姑娘》。

通过学唱及编创动作,体验其优美的旋律及独特的风格,从而热爱祖国的民歌。

3.了解格里格、门德尔松、谷建芬等中外作曲家,复习组曲等音乐体裁。

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一、音乐长廊(一)欣赏1.内容介绍格里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钢琴小品,晚年时他从中选出66首编成十集《抒情曲集》,其中《蝴蝶》这首小品是较为成功的一首,全曲主要音乐形象由两个展开性乐段组成,但通过重复成为5个乐段,结构为ABAB1A1,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即AB A。

其音乐语汇集中,基本节奏型为而且在旋律上运用了很多大跳,其调性十分游移。

其A段由A大调转向E大调,其B段由b 小调开始通过各种模进,离调到B大调,通过两小节过渡又回到A段的A大调,这样的旋律特征生动地描绘了蝴蝶在花从中忽高忽低地扑腾的情景,形象逼真,通俗易懂。

阿尼特拉是个妖艳的女子。

这一段原是诗剧第四幕里,阿尼特拉用舞蹈引诱培尔·金特的伴奏音乐。

它是一首性格活泼的玛祖卡舞曲,由弦乐演奏,伴以三角铁轻轻的敲击声。

关于这段舞曲,格里格在总谱上写道:“这是一支短小、柔和的舞曲。

我非常希望演奏它时,能优美、雅致一些。

跳舞的人只有那么几个,千万不可再多。

为了在舞蹈时,培尔·金特的台词能让听众听清,我把配器也写得很弱,有必要时,响度可以一直保持最轻。

请务必把它当作宠儿来对待。

”《阿尼特拉舞曲》是a小调、3/4拍,速度迅急,单三部曲式结构。

前面有个短小的前奏。

A段主题进行中用了许多大跳、颤音,音乐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B段主题比较抒情,它与A段形成性格上对比,由小提琴主奏:然后A段再现。

但这一次,它转成了D大调,并且用复调手法对它进行了发展。

(摘自《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续集》)晓光词,谷建芬曲。

作于1982年。

这首歌曲与其说是抒发了一种游子的乡情,但按其最能牵动游子情思的典型细节来看,毋宁说是抒发了海外赤子思恋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之地的深情,而歌中所轻唤的“妈妈”,也可以说是祖国母亲的形象。

歌词意蕴含蓄借景抒怀,以拟人的手法,把对大自然的描绘与主人翁思乡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音乐连绵委婉,表现出异乡游子对家乡眷恋的真情。

音乐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前后部分如同潺潺流水,涓涓细唱,十分动人;中间部分富有激情,像是对远方故土思恋的呼唤。

(摘自《音乐欣赏手册》续集)2.教学建议:(1)以上三首歌(乐)曲有的旋律起伏很大,有的起伏很小,但总的目的是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其旋律动态,感受作品中优美多姿的旋律线条,分析其音乐的形象特征,如有的较细致、细腻,有的较粗犷、高扬,有的委婉等,使学生领略音乐中的各种旋律线条的形态及美感。

(2)由于旋律变化是繁复、多姿,因此在体验旋律线中宜用旋律的大致走向,不要每个音都进行比画,这是做不到,也不科学的。

在分析旋律线时可参看谱例及书后的五线谱谱例。

(3).在欣赏中可有机结合音乐常识的学习,介绍作曲家、音乐体裁、故事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参考答案《蝴蝶》节奏疏密相间,音程由大跳与半音阶构成。

《阿尼特拉舞曲》是基本上是平稳旋律,但突然的大跳给人一种俏皮轻盈之感。

《那就是我》答案就参阅内容介绍。

书中插图(1)《夜光》G. 拉森贝格画。

在格里格的音乐中将其浪漫的天性与对祖国美景的热爱融为一体。

(a 小调钢琴协奏曲)(2)日月潭(3)阿里山二、歌唱1.内容介绍又名《高山青》。

台湾影片《阿里山风云》(又名《吴凤传》)插曲。

张彻(又名张易扬,浙江青田人1923—)作曲。

张彻为台湾著名电影导演,曾获1970年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

该片上映于1950年春。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中部,是泰雅族(通常指称“高山族”之一支)人民聚居地之一。

影片根据台湾民间故事改编,表现清代嘉义地方官吴凤不惜自我牺牲,革除民间“猎首”陋习的事迹。

影片中曾出现居住于阿里山麓的阿美族歌舞场面,该曲为歌舞配曲。

旋律亲切、流畅而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

影片上映后,歌曲不胫而走,被当作一首台湾民歌传唱。

后经黄友葵(1908—)配上钢琴伴奏,成为一首独唱艺术歌曲。

(摘自《中外名曲旋律辞典》)阿里山,阿里山脉中心群岛的总称,在台湾嘉义县以东。

东距台湾岛最高峰玉山甚近。

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次高峰塔山也高达2480米。

阿里山区是台湾省著名的天然森林区,古木参天,寺古潭清。

阿里山区是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风景以大塔山断崖、塔山云海和祝山观日出等最佳,三代木、姊妹潭、慈云寺、高山博物馆等亦可供游览。

山间气候温和,虽值盛夏也凉爽如秋,尤其是在三、四月间,林海碧绿,樱花染尽,溪水淙淙,百鸟杂鸣,促使游人流连忘返。

歌曲采用变奏体的形式,即前后共三段,这三段虽有些变化,但却基本相同,给人以婉转迂回的印象。

开头处八度重复的虚字“啊”的两个分句,似是姑娘与少年的互应互合,“那里努多嗨多那呀……”处,动感加强,似是歌唱中的起舞,增添抒情中的欢快气氛。

这首民歌早在50年代就曾传入大陆,但由于缺少介绍,一时间没有得到广泛流传,直到70年代末经港台歌星奚秀兰在大陆的演唱,人们才一下子对其熟悉起来,到现在,我们在歌厅里,在舞台上,仍常常听到它。

是的,它的旋律太美了。

(摘自《》)2.教学建议(1)歌曲中原有许多衬词,为便于学唱,作了删除,但这些衬词很具特点,教师可寻找资料让学生欣赏原唱。

衬词为“那里努多海多那呀嘿伊呀嘿亚鲁娃海多伊鲁哪呀荷海呀荷那鲁娃伊都哎多那呀荷嗨呀”。

(2)这首歌曲的旋律线委婉曲折,还有装饰音,开始在学唱时速度要放慢。

如果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太差,可删除波音记号。

其音量不能太大,但要稍有起伏,柔情婉转,发声位置稍靠前。

(3)歌曲的三段变奏体有几句大同小异,要注意区分不同之处。

(4)结合“拓展与创造”部分,可在处理上进行打击乐、律动,舞蹈表演,但注意不要有女性化倾向。

三、艺术天地(一)《仲夏夜之梦序曲》1.内容介绍根据欧洲民间传说,夏至之夜,精灵会在森林中徘徊,把误入林中的人带入种种奇异的幻境。

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以此的背景,把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讲述了仙王奥伯龙帮助两对年轻人在经历感情的曲折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序曲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作于1826年。

钢琴四手联弹。

音乐构思源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76)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剧情见[仲夏夜之梦])。

后改编为管弦乐曲,1829年6月圣约翰节在伦敦演出。

本曲虽系独立的序曲,但1840年伦敦柯文特花园皇家剧院上演《仲夏夜之梦》(Op.61)共十二首。

其中引用了本曲的一些主题素材。

俄国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称赞本曲是“一首令人惊奇的,充满灵感和诗意的新颖之作”。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快板,2/2拍。

一开始,先用木管乐器轻轻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和弦,形成幽静神秘、虚无缥缈的意境。

接着,小提琴用跳弓奏出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

迅速而轻轻晃动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剧中仙王奥伯郎和仙后带领的一群小仙子在仲夏夜之夜月光皎洁的森林中舞蹈嬉戏。

接着,整个乐队在E大调上奏出了明快的第二主题这一主题辉煌而富于气势,表现了雍容华贵、神采飞扬的仙王和仙后的形象。

随后,小提琴在属调上呈示抒情的副部主题。

这一被称为爱情主题的旋律经反复多遍后,乐曲突然变换情绪,呈示出新的主题欢快的旋律具有鲜明的舞曲特征。

乐句结尾时突然出现向下大跳七度音程的音调,使乐曲带有轻快诙谐的色彩。

接着,乐曲用第二主题(例二)使呈示部告一段落,然后,进入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主的发展部,再次呈现出小仙子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

再现部之后,音量微弱而自由延长的和弦又一次把人们带进披着月光和充满神话色彩的森林,并在宁静的气氛中终曲。

演奏时间约13分钟。

(摘自《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2.教学建议(1)该曲不仅为标题音乐,而且每一音乐主题描绘了特定的人物形象,音乐在塑造这些形象时运用了各种旋律要素,如音高、节奏、速度等,对比十分鲜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综合运用旋律要素分析音乐形象,如第一主题活泼的小精灵和第二主题高贵的仙王仙后,其节奏与旋律的流动完全不同,教师要用音乐的语言分析作品。

(2)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点故事情节,但应淡化情节。

重点讲述几位人物的形象,这也是作者的本意。

同时强调音乐对戏剧气氛的烘托作用(可参阅杨民望著的《世界名曲欣赏》)(3)此曲时间较长,可着重选听呈示部,因为发展部是根据呈示部主题发展的。

(4)可结合剧情边听边演,如能找到莎士比亚的剧本演绎片段则更好,以提高学生兴趣,并做到与姐妹艺术相结合。

(二)舞蹈《雀之灵》1.内容介绍《雀之灵》(女子独舞)首演于1986年,杨丽萍女(1958—)自编自演,作曲:张平生、王甫建。

粗粗看去,《雀之灵》也不外乎是拟人化的孔雀。

但它与人们看惯了的傣族孔雀舞(无论是民间流传的,或是艺术家加工的舞台艺术品)存在明显的变异。

编导为自己的舞蹈定名为《雀之灵》,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自觉追求。

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却远远超越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与“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她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的颤动,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该舞获“二届舞赛”编导、表演一等奖。

(摘自《中国舞蹈》)2、教学建议(1)选择该作品演员不仅用优美的人体造型与清晰的人体线条勾勒了孔雀的外部形态,同时也借用孔雀表达生命的灵动与美丽,因此在欣赏时要体验舞蹈的线条流动及造型,同时也体会“线条”“造型”是各类艺术重要的表现语言。

(2)在舞蹈中音乐与舞蹈是有机结合的,但往往在欣赏舞蹈时,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是放在舞蹈动作上而忽略了音乐,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经常作些提示性启发式的提问,以带领学生在看的同时始终竖起耳朵倾听音乐,也可用让学生哼唱、打节奏等形式重复所听到的舞蹈音乐,以此来感受音乐对舞蹈动态形象的烘托作用,对舞蹈表演情绪的渲染作用,音乐与民族舞蹈风格交融的关系,及对舞蹈内容的深化作用。

(3)该舞蹈的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可边观赏边让学生思考:舞蹈的姿态表达了孔雀的什么动作?有哪些造型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手、腕、头、肩等)?音乐的旋律线与舞蹈如何丝丝相扣(从节奏、情绪等方面论述)?标题中的“灵”意味着什么?(灵动、灵性、灵气)。

(4)阐述傣族舞的特点与介绍舞蹈家杨丽萍的风格特点。

三、创造与拓展(一)题一1.活动要求:能用歌、舞、打击乐等衬托歌曲的情绪,从而更完整地表达歌曲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