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勤奋、求实、创新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2014年12月目录一、前言 (2)二、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3)三、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7)四、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 (12)五、国际关系学院推进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13)六、就业工作对招生、教育教学的反馈 (17)七、结语 (20)八、附录 (21)一、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历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2014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国际关系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各项就业工作政策,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文件的通知》(京教办函〔2013〕71号)的文件精神,全面、客观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编制并发布《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基本情况201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822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36人,硕士毕业生186人。
1.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4届本科毕业生636人,其中男生44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9.65%;女生19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0.35%。
其中北京生源9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62%;外地生源54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85.38%。
2.硕士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4届硕士毕业生186人。
其中男生83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44.62%;女生103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55.38%。
其中北京生源17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9.14%;外地生源169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90.86%。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1.总体落实情况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纳入就业统计范围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签约、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等,我校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就业率统计上报。
截至2014年10月31日1,我校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97%。
636名本科生中,共有580人确定了毕业去向,56人回生源地待就业,本科生就业率为91.19%;186名研究生中,共有176人确定了毕业去向,10人回生源地待就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62%。
2.就业去向2.1本科生就业去向在确定毕业去向的580名本科生中,国内升学读研101人,出国(境)留学120人,参军入伍2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86人,签订劳动合同35人,灵活就业136人。
表1: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1数据来源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资源管理系统。
2.2研究生就业去向在确定毕业去向的176名研究生中,国内升学读博2人,出国(境)留学1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26人,签订劳动合同17人,灵活就业30人。
表2: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3.就业地域分布3.1本科生就业地域分布在签约就业1的本科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105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56.45%,其他地区有66人,占35.45%,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15人,所占比例为8.1%。
1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就业质量,签约就业在本报告中特指以签订协议书形式参加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及单位所在地落实户口和人事档案关系;下同。
表3:本科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3.2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在签约就业的硕士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84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67%,其他地区有37人,占29%,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5人,所占比例为4%。
表4: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三、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一)就业环境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荣历程,是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
学校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实行小班制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大学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与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凭借一流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师资力量,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关系学院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和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二)就业服务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职业辅导、市场开拓、签约服务、创业指导等就业相关事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2014年,中心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形式发送我校毕业生信息,通过举办各类招录专场宣讲会、校园大型招聘会,引进用人单位100余家,同比增加2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比增加100余个;同时通过就业信息网为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通过“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就业信息网”和“校友或导师推荐”获得就业信息比例超过52%,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就业单位性质1.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在直接就业的359名本科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119人,国有企业40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16人,三资企业22人,其它民营企业162人。
表5: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2.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在直接就业的173名硕士研究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56人,国有企业31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26人,三资企业4人,其它民营企业56人。
表6: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四)就业满意度1.毕业生满意度1.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16%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关,59%的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基本相关的工作,25%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关;75%的毕业生从事与其专业相关或基本相关的工作。
图1:2014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1.2劳动薪酬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60%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至8000元,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8000元以上,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500元;而全国范围内2014届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1。
1.3就业状况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7%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其中48%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39%的毕业生基本满意;13%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感到不满意。
1数据来源为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图2 : 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1.4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2%的毕业生对学校整体办学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满意。
2.用人单位认可度用人单位认可度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我校对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等30余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和保障工作表示满意。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整体就业竞争力强,认为我校的专业设置、外语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契合度较高。
四、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
我校2014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1.19%,比2013年下降0.19个百分点;研究生就业率为94.62%,比2013年上升0.01个百分点;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国内升学读研仍是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
2014年我校本科生国内读研人数101人,较2013年增加1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5.89%;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61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60.39%;考取外校研究生40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39.61%,就读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科研机构。
(三)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人数持续增加。
近年来,我校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到海外深造的人数持续增加,2014年我校本科生申请出国(出境)留学人数为12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8.87%,比2013年增加3.36个百分点,创近几年留学人数新高,就读学校主要有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利兹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名牌大学。
(四)就业去向区域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稳中有升。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学校的鼓励下,2014年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选择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2013年增加7人,达到19人,增幅高达58%,到京外地区就业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
(五)就业单位行业结构分布更趋多样化。
在2014年毕业生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大中型企业依然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行业领域。
其中本科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20.9%,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30.35%,企业仍为吸纳本科生就业的主体;硕士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44.08%,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32.3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是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主体。
五、国际关系学院推进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部门全面协作助力就业工作1.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十二五”规划中,列入每年党委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