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报告概述 (1)一、数据来源 (1)(一)调查概况 (1)(二)样本代表性 (1)二、主要内容 (1)第一章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一、2016届毕业生概况 (2)(一)毕业生总体规模 (2)(二)毕业生院系分布 (2)(三)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3)(四)毕业生民族分布 (5)二、毕业去向分布 (6)(一)总体去向分析 (6)(二)国内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7)(三)未就业分析 (11)三、毕业生就业率 (11)(一)年终就业率 (11)(二)初次就业率 (13)第二章2016届毕业生就业特点 (14)一、就业地区分布 (14)二、就业行业分布 (16)三、就业单位性质 (18)四、各学科类别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一)工学类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与行业分布 (21)(二)理学类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与行业分布 (22)(三)人文社科类及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与行业分布 (24)(四)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与行业分布 (25)第三章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27)一、就业充分性 (27)二、就业适配性 (27)(一)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7)(二)职业期待吻合度 (27)(三)工作满意度 (28)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三、就业稳定性 (28)(一)履约情况 (28)(二)离职情况 (29)四、创业带动性 (29)第四章2016届毕业生评价 (32)一、对自身发展的评价 (32)二、对母校的评价 (33)(一)总体评价 (33)(二)对教育教学的评价 (33)(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36)(四)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38)第五章校园招聘和用人单位评价 (40)一、校园招聘情况 (40)二、用人单位评价 (40)(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评价 (40)(二)用人单位职位选聘考量因素 (40)(三)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 (41)(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基本知识评价 (42)(五)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 (42)第六章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发展回顾及趋势分析 (43)一、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发展回顾 (43)二、未来就业趋势分析 (43)第七章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经验做法 (45)一、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概况 (45)(一)工作理念 (45)(二)健全体制机制与多层次管理体系 (45)(三)统筹教育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46)(四)就业质量反馈人才培养和专业招生 (46)(五)建设双创文化与立体式实践平台 (46)二、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特色 (47)(一)弘扬价值引领,精准就业服务 (47)(二)注重氛围营造,深化创新引领 (49)附录 (53)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前言报告概述一、数据来源(一)调查概况本报告中第一、二章数据来自于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统计,属于全样本分析,除年终就业率以外所有分析来源于2016年8月31日的初次就业派遣数据。
第三、四章数据来自于江苏招就“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该调查向东南大学2016届毕业生分两阶段发放问卷,截止11月15日调查结束共掌握了东南大学2016届毕业生总数8853人的就业相关信息。
第一阶段调研回收有效问卷7146份,回收率为80.72%(回收率=回收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第二阶段调研回收有效问卷3823份,回收率为43.18%(回收率=回收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
第五章数据来自于“东南大学校园招聘用人单位调查”,该调查向来校招聘的2262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15份,回收率为80.24%(回收率=回收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
(二)样本代表性调查覆盖东南大学35个院系,241个专业。
在分析工作满意度、离职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协议履约率、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用人单位规模等离散变量时,院系样本量低于20不作分析,专业样本量低于15不作分析。
二、主要内容学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要求,编制和正式发布《东南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报告共包括七大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就业质量分析、毕业生评价、校园招聘及用人单位评价、近三年就业发展回顾及趋势分析和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经验做法。
本报告将使社会各界了解东南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及对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剖析近三年就业创业发展及未来趋势,提供2016届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情况的反馈,促使东南大学与社会各界共同建立起就业创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第一章 2016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2016届毕业生概况(一)毕业生总体规模东南大学2016届毕业生共8844名1。
其中本科生399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45.18%;硕士生362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41.03%;博士生1219人,占毕业生总数13.78%。
所有毕业生中,男生共5493人,女生共3351人,总体性别比为1.64。
图1.12016届毕业生总体学历分布图 1.2 2016届毕业生总体性别分布(二)毕业生院系分布1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版)初次就业派遣数据。
博士13.78%硕士41.03%本科45.18%男62.11%女37.89%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校2016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江苏省是主要生源地。
江苏省生源毕业生32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6.37%。
江苏省外毕业生,来自于安徽省(11.25%)、山东省(7.42%)以及河南省(6.68%)等省份的占比较高。
3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1.2 2016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四)毕业生民族分布我校2016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比最高。
汉族毕业生总数843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5.42%。
其他民族毕业生主要来自于回族(0.73%)、满族(0.70%)、蒙古族(0.41%)、藏族(0.40%)。
表1.3 2016届毕业生民族分布5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毕业去向分布(一)总体去向分析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以就业为主,其中本科生以协议就业、升学和出国(境)为主,而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以协议就业为主。
表1.4 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1.3 2016届各学历毕业生毕业去向(二)国内升学及出国(境)情况我校今年国内升学人数共149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85%。
其中以本科生为主,本科生国内升学人数为1381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92.68%;硕士生国内升学人数为109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7.32%。
出国(境)总人数为65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5%。
其中本科生共561人,占出国(境)总人数的86.31%;硕士生65人,占出国(境)总人数的10.00%;博士生24人,占出国(境)总人数的3.69%。
7表1.5 各院系(中心、所)2016届毕业生国内升学及出国(境)情况8表1.6 2016届毕业生国内升学主要学校分布(4人及以上)表1.7 2016届毕业生出国(境)主要国家(地区)9图1.4 2016届毕业生出国(境)主要国家(地区)分布表1.8 2016届毕业生出国(境)主要学校分布(3人及以上)10截止2016年8月31日,2016届毕业生中有601名毕业生毕业去向为待就业,其中本科生234人,硕士生211人,博士生156人,对其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中多数毕业生“准备重新考研”或“准备出国留学”,还有少部分毕业生“有工作offer但不满意,还在观望”,同时极少部分“有求职意向但还未落实就业单位”和“因个人原因暂时不想就业”。
硕士毕业生大部分“有工作offer但不满意,还在观望”,极少部分“有求职意向但还未落实就业单位”。
博士生大部分“暂时不能确定毕业时间”,少部分“有工作offer但不满意,还在观望”。
毕业生“有求职意向但还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主要原因包括个人就业能力不强、非理性择业观等。
此外,部分医学类毕业生要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结束前不能签订就业协议,故列入待就业;部分地区公务员考录时间不一,毕业生在等待考录结果期间不能确定就业单位,也列入待就业。
三、毕业生就业率(一)年终就业率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我校2016届毕业生总就业率98.49%,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8.27%、硕士生的就业率为98.87%、博士生的就业率为98.12%。
11表1.9 院系(中心、所)2016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12(二)初次就业率截止至2016年8月31日,我校2016届毕业生总就业率93.20%,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4.14%、硕士生的就业率为94.19%、博士生的就业率为87.20%。
13第二章2016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一、就业地区分布2016届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前五位分别为:江苏(60.18%)、浙江(6.88%)、广东(5.96%)、上海(5.94%)、安徽(3.32%)、山东(3.12%)。
表2.1 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1415图2.1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图2.2 2016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16图2.3 2016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二、就业行业分布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制造业;(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建筑业;(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图2.4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17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制造业;(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金融业。
图2.5 2016届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1)教育;(2)卫生和社会工作;(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图2.6 2016届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0.54% 1.90%3.53%0.82%1.63%5.71%0.54%0.82%1.36%8.15%0.82%63.04%9.51%1.63%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8三、就业单位性质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前五名为:(1)其他企业;(2)国企;(3)三资;(4)部队;(5)国家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