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理论_李珍_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_李珍_第三章

二、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额资金。 促进其他机构投资者、金融中介和小公司的发展。 促进资本市场竞争。 促进金融创新。 促进理性投资。 促进市场交易现代化。 参与公司治理。 养老金基金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有利于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的财务制度, 当一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预 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 量,即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 国保障水平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 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储蓄产生“挤进 ”作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
一、社会保障基金需要资本市场 原因……
➢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 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 么,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 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不平等,则有可能减 少私人储蓄。
(二)挤进储蓄论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第五,自愿性的私人代际转移支付确实存在,因而会对社会 保障的挤出效应产生一定的抵消,但是这种抵消在不同的国家 是不同的,但通常难以抵消干净。
二、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一)世界银行的观点
实行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一方面 要求人们积累一定的储蓄额,另一方面会减弱 现收现付制对储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 累制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 马丁·费尔德斯坦:资产替代效应 ;引致退 休效应
引起了两方 面的争议: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 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 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 戴南、斯金纳和塞尔德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持久收入越高的家庭储蓄率越高。
第三节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 影响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三、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2、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
3、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4、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雇主因社会保障征税或收费是否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 能否把这种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 能否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赢利或亏损水平还是雇主可以接受的吗?
总之,社会保障通常会导致劳动力的需 求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力量对比、 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雇主可接受的赢利或 亏损水平等因素。
(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消极影响
1、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 2、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
3、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 4、引致提前退休
(三)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净影响
主要是取决于上述各种力量的对比。而这些力量的大小不
仅取决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设计,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 力丰裕程度、人们对待劳动与闲暇的态度等。
–卡甘: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 加储蓄的观点。
–卡特纳:以心理渴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说。 –泰勒和谢夫林:把心理学引入生命周期理论, 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BLC),并提出了 自我控制论。
–本海姆和舒尔茨以及盖尔:对于低收入家 庭与高收入家庭,养老金对其他财富的替代 效应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再分配会导致私人 储蓄的增加。
(二)戴维斯(E.P.Davis)有关理论
戴维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养老保险基金对于个人生 命周期储蓄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C,Y,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cp
Cc Cu
Acp Ac
R
t
Au
养老金基金这种强制性储蓄就会对个人的储蓄行为产生影 响。
戴维斯认为,短视行为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累制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私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也很复杂。
三、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力 流动的速度;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适度;劳动力资源 配置的成本。
✓ 首先,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 缺陷的一种弥补,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携 带性如何都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 收入分配状况。
结论:基金制养老计划对私人储 蓄的影响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即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而言,通过 养老基金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和私 人储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可以 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 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安排不是影响储蓄的主要 原因,储蓄的变化更多的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 本身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 配置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一)挤出储蓄论
➢ 西摩·哈里斯: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 人储蓄的增长。
➢ 莫迪里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 期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