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
甘露醇作用机理
• 通过渗透性脱水作用减少脑组织含水量,用药后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把细胞间隙中的水分迅速移入血管内,使组织脱水,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 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 低颅内压
• 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 、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起自由基,减轻迟发性脑损伤
• 年迈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表现为精神症状或意识 障碍
• 常见的并发症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
常见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鉴别因素 发病年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老年人(60岁以上)多见 青壮年多见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老年人(50~65岁)多见 各年龄组均见,以青壮年多
12对脑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的血液供应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 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通过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 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
脑的血液供应
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两侧 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 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 小脑后下动脉和大脑后动 脉供应大脑半后2/5部分 (枕叶及颞叶底部)以及 丘脑后半部、脑干和小脑 的血液
• 控制出血
• 脱水降颅压、止疼等对症处理 •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 • 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脑出血治疗原则
• 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 • 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 调控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 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 手术治疗,如基底节附近出血,经内科治疗症状继续
恶化、小脑出血血肿体积〉15ml或脑叶血肿>30ml时 ,且体质较好者,条件许可时可采取手术清除血肿
脑血管病护理措施
1. 体位 急性期应严格卧床,尽量少搬动病人,病人头部可 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 压。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病 人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可防止误吸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将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 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 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脑的组成
• 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
•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 半球以言语机能为主,在逻辑推 理、数学计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大脑右半球以以空间图象觉 机能为主,在音乐和艺术能力等 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 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颞叶 和枕叶。在功能上,每叶都是一 个特定的中枢:额叶—运动中枢, 顶叶—感觉中枢,颞叶—听觉中 枢,枕叶—视觉中枢
无或轻度 多无 少见 正常或增高 多正常 动脉硬化 多见 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灶
少见、短暂 少有 少见 多正常 多正常 可见动脉栓塞 多见 无 多正常 脑内低密度灶
多见、持续
少见、短暂
多有 多见
剧烈 最多见
明显增高
正常或增高
患侧有时大
多正常
动脉硬化,可见视网膜出血 多见 可有 压力增高,含血 脑内高密度灶
• 还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而促进组织 水平的氧转运,有益于改善脑梗死和脑出血周围的脑水肿
应用甘露醇注意事项
1. 预防电解质紊乱 甘露醇在降颅内压的同时也带走了水分和电解质, 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观察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2. 预防肾功能损害 用药期间观察有无血尿、少尿、无尿、蛋白尿、尿 素氮升高等。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 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 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特点
• 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剌激征为主,少 数有抽搐发作、精神症状及脑神经受累,以动眼神经麻 痹多见
• 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 24小时
•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CT、MRI)检 查无责任病灶
TIA发作特点
• 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最常见症状是病变对侧发作性 的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麻木,病变侧单眼一过性 黑曚或失明,也可出现病灶对侧同向性偏盲
•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发作有时仅表现为眩晕、恶心 和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3)静脉炎 因甘露醇为高渗性药物,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 一旦出现注射静脉疼痛、发红等静脉炎症状,及时采取50%硫酸镁湿 热敷、甘露醇加温输入等方法,可控制静脉炎症状,必要时更换注射 部位,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输入。
脑血管病一般急救处理
1. 保持安静,病人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头偏向 一侧,给予氧气吸入。
7.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的改变,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颅内压增高的 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预防脑疝发 生;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平 衡及肝、肾、心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3. 警惕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少见,偶有致哮喘、皮疹、甚至致死。
4. 其他不良反应
(1)当给药速度过快时,部分病人出现头痛、眩晕、心律失常、畏寒、 视物模糊和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偶可发生惊厥。
(2)心功能不全及脱水致少尿的病人慎用,有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 开颅手术时除外),因能透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组织水肿,故孕妇 禁用。
• 脑动脉深支管腔阻塞,造成大脑深部或脑干的小软化灶 ,称为腔隙性梗死。其较常见且有特点的临床表现有: 纯运动性脑卒中、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纯感觉性 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度偏瘫
• 也有一部分病人不出现临床表现,仅在影像学检查时被 发现
脑栓塞
• 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栓子经颈动脉或椎动脉 进入颅内,阻塞脑部血管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 栓子来源以心源性最常见,栓塞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 ,特别是大脑中动脉
• 由于栓子突然堵塞动脉,故起病急骤,且可多发
脑栓塞发病特点
• 体检多见肢体偏瘫,常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和(或)心 房颤动等体征
• 由于导致脑栓塞的病因不同,除上述脑部症状外, 常伴有原发病的症状
脑出血
•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 发性脑出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最为常见,多 在动态下发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吸烟 3.糖尿病 4.高血脂症 5.嗜酒和滥用药物 6.肥胖 7.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 8.血液黏稠 9.心房颤动 10.遗传因素
常见脑血管病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脑血栓形成 • 脑栓塞 • 脑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 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TIA史 起病时状态
较多见 多在静态时
各种心脏病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少见
少见
不定,多由静态到动态 多在动态(激动、活动)时
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硬化 性)、血管畸形 无
多在动态(激动、活动)时
起病缓急
较缓(以时、日计)
最急(以秒、分计)
急(以分、时计)
急骤(以分计)
意识障碍 头痛 呕吐 血压 瞳孔 眼底 偏瘫 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 CT检查
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
• 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但降压不宜过速过低,以免影响脑血流 量;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者应用脱水剂
• 扩充血容量用于无明显脑水肿及心脏严重功能不全者 • 药物溶栓治疗是脑血栓形成的理想治疗方法,用于起病后极早
期及缓慢进展型卒中。溶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出血并发症 • 抗凝治疗要注意可能发生出血并发症,随时监测凝血指标,及
•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年龄较高,常有血管壁病变基础, 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可有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史,多在安静、血压下降时发病,起病较 缓
• 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血液供应障碍的部位有关
脑血栓形成发病特点
• 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血栓形 成可出现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见对侧肢 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征”,梗塞面积 大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 吸氧 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缺氧现象的患者应 给与吸氧
4. 饮食 神志清、无吞咽呛咳患者,鼓励患者进食,昏迷或 有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3天即应给于鼻饲
5. 对症处理 过度烦躁的患者可适量应用镇静剂,必要时 使用约束带;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 预防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留置导尿时注意无菌操作,做好会阴护理;昏迷患者 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 统的TIA还可表现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半侧舞蹈 样发作或偏身投掷等
• 未经治疗的短暂性TIA发作者约1/3以后可发展为脑梗 死,1/3继续反复发作,还有1/3可自行缓解
脑血栓形成
• 脑血栓形成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 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 死或软化,是脑血管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
脑的组成
• 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包括丘 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皮层下的感 觉,下丘脑是内脏的调节中枢
•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脑 中脑位于间脑、脑桥和小脑之间 是视、听运动的反射中枢 延脑在脑干最下端,是人的基本 生命活动中枢
• 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位于脑干 的背面,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 平衡,辅助大脑皮层对身体运动 起协调作用
脑出血治疗注意事项
• 应用高渗性利尿剂等脱水时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 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