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10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4.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缓慢下沉的现象。 绝大多数由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西安是新 构造运动所致,大庆、任丘、塘沽等是由于 石油开采所致。 地裂缝:地面上延伸较长、深度较大而且往 往呈带分布的缝隙。 成因也较多,基本有抽排水、采矿、新构造 运动和岩土体变形等,以后一种最为主要。 西安、大同、广西宣县城等都比较严重。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2. 拗陷构造 大区域长期下降运动所形成的构 造,方向与大面积隆起相反,这一类
构造主要由分析平原(或盆地)上第
三系-第四系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 地层掩埋的古地形面起伏来识别。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3. 断块构造 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 相间的地貌-构造形态,与大面积隆起相 比,断块构造的两相邻断块具有地形高 度和沉积两方面的明显差异。 祁连山山地顶部保存有抬升的不同时期 夷平面,或同一时期夷平面被断开后处 于不同高度。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5. 火山活动
火山活动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被 作为板块-亚板块边界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冰岛以南 由1963年 火山活动 造成的 Surtsey岛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5. 火山活动
尼加拉瓜 Cerro Negro 火山1968年
喷发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5. 火山活动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4.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美国加里福
尼亚圣华金 谷由于地下 水过度开采 引起的地面
沉降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4.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以西8.1级地震造成的 玉西峰南缘破裂带(据党光明等,2002)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4.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热点和板块边界处活火山分布图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6. 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
(1)重力异常 (2)磁异常 (3)大地测量 (4)地形形变和地壳形变图
三、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1. 垂直升降运动
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表现
最明显、最易于观察和研究的形式。
河谷的谷中谷、多级河流阶地、多级夷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2003年8月16日内蒙赤峰5.9级地震征兆
1.干涸了多年的新泉河突然喷出泉水,水柱高达 两米,几小时后发生地震; 2. 地震前十几个小时内,林西县城部分手机信号 中断, 震前地磁波的异常变化干扰了通信; 3. 8月14日凌晨2点至5点,县地震台监测到4次小 震, 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多次小震是十分 罕见的; 4. 成群的麻雀、燕子飞着撞墙,不知道东西南北; 5. 猪表现狂躁,不进窝,一个劲儿地想跳墙逃跑
平面和多层溶洞等。
三、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2. 水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根据古地磁、海底钻探、海 底热流及海底地质等成果的分析,证实了 岩石圈板块在作长距离的水平位移,其幅 度以数百公里计。 现代地壳运动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地球表 面的最大位移是水平位移,其速度以cm/a 计,而垂直运动速度以mm/a计。水平位移 一般是垂直位移的2 ~5倍。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1. 地质表现 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 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新疆阿克陶
县奥依塔克
西域组
(Q1x)的
倾斜变形


山 黑
N2y N2s Q2 Q1
梁 子
N2y
N2s
Q1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尖顶山构造(卫星图片)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2.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一、新构造运动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 (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 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新构造运动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 (2)新构造运动有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 如地貌学、考古学、大地测量学、地震 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遥测技术等。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上第三系) -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
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4. 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应力的局部积累和突然释放而引起的 地壳的快速颤动,地震的分布和发生与新构造时期 以来强烈的构造带有关。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4. 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 在新近系-第四系沉积盆地区,因
受山地新构造时期的挤压,常沿盆
地边部产生一系列挤压小褶皱和逆 断层。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5. 活动断层
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 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 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一般大型工程要求了解5万年来断层 活动史。 一般根据断层活动速率、断层的构造地质 和地貌标志的显示程度、近5~ 50ka重复活 动次数和活动速率对活动断层分类。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
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 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裂 断



祁连山西端被阿尔金断裂截断的现象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2. 地貌标志
天山南部 山前巴楚 地区的走 滑断层错 断山脊的 现象(卫 星影像)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2. 地貌标志
(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以西8.1级地震造成的五雪峰 北侧破裂带上的冲沟左旋扭错(据党光明等,2002)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以西8.1级地震 中被震毁的房屋(据党光明等,2002)
五、新构造运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在我国可以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
陷和黄土湿陷三种。
岩溶塌陷:由于地下岩石被溶解流失造成的
地面塌陷,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地区,在我
国分布广泛,但华南最严重。
采空塌陷:由于地下采矿而引起的地面塌陷
黄土湿陷:黄土遇水软化而造成的地面塌陷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3. 地面塌陷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
变形或变位就是新构造,又叫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是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新构造与老构造相比,其最大特点是可以
从地貌上反映出来。
四、新构造及其主要类型
新构造的主要类型
1. 隆起构造
大面积长期上升运动所形成的构
造,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或更 大。黄土高原
世界历史上一些重要地震
时间
1556 1775 1811-1812 1866 1906 1923 1964 1971 1976 1985 1988 1989 1990 1992 1992 1993 1994 1995 1995
国家或地区
中国(陕西省华县) 葡萄牙(Lisbon) 美国(密苏里州New Dadrid)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Charleston)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 Fernado) 日本东京 美国阿拉斯加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 Fernado) 中国(唐山) 墨西哥(墨西哥城) 亚美尼亚 美国(加利福尼亚Loma Prieta) 伊朗 土耳其 埃及(Cairo) 印度 美国(加利福尼亚Northridge) 日本横滨 俄罗斯
目前对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主要有:
(1)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
(2)从新第三纪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为新构造 运动; (3)新第三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 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
(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 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运动都应叫新构造运 动。
1989年10月17日Loma Prieta地震造成的圣弗兰西斯科市的破坏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造成的破坏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
Loma Prieta地震造成的喷沙现象
中国及邻区1500年-1971年强震震中分布图
2.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崩塌(山崩):坡地上的岩石土块呈块状沿斜坡 向下突然崩落的一种现象。 滑坡:坡地的土体或岩体由于自然的(主要是水、 重力)和人为的原因,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层面、 不整合面或各种破裂面等软弱结构面)作整体的 滑动现象。 泥石流: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 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 流,其中固体的体积一般超过15%,最高的可达 80%。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
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
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 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裂 断 尔 金

新构造运动造成的洪积扇顶点线性排列现象(卫星影像)
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
3. 沉积物标志
美国加里福尼 亚Antelope谷 由于过度开采 地下水而造成 的地表裂缝
该裂缝可能有 60m深
五、新构造运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5. 地震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和诱 发地震(可主要分为水库蓄放水和抽注液诱发地 震)。 在我国,火山地震本世纪以来仅见于长白山,强 度较小;绝大多数地震为构造地震,强烈一般较 大(最大可达8.9级)、震源深浅不一(2600km),波及范围较广,造成的损失大;诱发 地震一般强度小(最大为6.1级),震源一般较浅 (小于6km),波及的范围较小,因而造成的损 失相对较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