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作者:[ 2011-5-21 18:28:09 ]【字体: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摘要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
从距今24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240万年。
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形等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一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等。
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
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第四纪气候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
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
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
二是大量生物的出现。
本论文从以下的思路编写的。
新构造运动→ 地貌→生物分布↘气候↗→ 地层现在研究第四纪就必须用到将今论古的思想,用现在的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如中国现在的地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推测过去发生了什么。
来研究它们对中国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地貌地层生物将今论古AbstractQuaternary (Quaternary Perio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From 240 million years ago to modern, to extend about 240 million years. Quaternar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new landscape of China is now the terr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Neotectonics of the first direct sign that the new construc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it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new results of tectonic movement, such as the fault scarp, fault block mountain. The second new tectonic landforms marks the indirect reflected mainly by the fluvial geomorphology of tectonic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topography of intermittent uplift have terraces, multi-cavity, etc.; River confluence and the alluvial fan apex of the linear arrangement and so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climate on the bio-distribution landscape in China has great imp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Quaternary Ice Ag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s natural, both land and sea, are a series of great changes, that glaciers also shape the land surface, causing global sea level and the contours of the land and sea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biosphere,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d-biota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expansion. Quaternary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altern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Earth's climate fluctuations. Quaternary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period of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Second,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sms appear. This paper, pre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ideas.Neotectonics → landscape → biodistribution↘Climate ↗ → FormationQuaternary Research must now be used to present the idea of the ancient with the present geologic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to speculate in the past, analog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If China is now the landscap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s, will use this thinking to speculat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ir series on China.Keywords: Quaternary Period Neotectonics Climate Landscape Stratum Bio Will present the Ancient正文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有大陆,有洋盆,有高大的山脉和山地,有低矮的丘陵,有极目无际的平原,还有地势高寒的高原与四面环山的盆地等。
这些不同的地貌,成因也是不同的。
在降雨丰沛的地方,地表作用强烈,故坡上的冲沟,谷地中的河流,河口的三角洲等地貌发达;在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受地面及地下水的影响可形成奇特而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早少雨的地方,流水作用让位于吹扬作用,地表堆积沙丘,形成大片的沙漠;在高寒的地区,冰川成为地表的主要营力,形成冰川地貌。
地表形态虽然复杂,但他们的主要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内力指的是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并引起岩层的破碎,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
中国的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
外力指的是地球面在太阳能和重力的驱使下,通过空气,流水,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它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发育的过程中,两种力量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例如在地壳下降(内力)成为低地和海洋时,必然导致堆积作用(外力)的加强。
如果地壳下降转为上升,露出海面或成为高原或山地时,主要的外力便有堆积转为侵蚀。
另一方面,如果大片高地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削为平地时,地壳表面负荷减轻,失去平衡,会引起地壳的上升,平原地带如有大量淤积,负荷加重,又会引起地壳陷落。
可见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但是在具体的时期和地区,两者所处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
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在急剧上升的时期,虽然受到流水和冰雪的侵蚀,但总体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剥蚀速度,因此这时期内营力占主导地位。
相反在华北平原,地壳虽然在不断下降,但那里的堆积作用十分旺盛,下沉得到了堆积的补偿,形成了辽阔的平原,可见那里一外营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史来看,内力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通常起着构成大型地貌骨架的作用,或隆起成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而外力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蚀,低地填平,且在此过程中塑造各种丰富的外力地貌,地貌的改变必然会改变生物的分布。
而这里内力表现在新构造运动上。
外力主要指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地质作用。
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层,和生物的分布状况。
一.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s):将第四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据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植物群落、和人类的演化与发展。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如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图。
1.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1.1 垂直升降运动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当然最明显、最易于观察和研究的形式,如河谷中谷的出现,多级河流阶地,多夷平面和多溶洞等,大面积范围内,地壳的升降运动往往是不均匀的。
常见情况有1.中间抬升幅度达,边缘相对小。
称为大面积抬升运动,如鄂尔多斯地块。
2.还有有一侧抬升幅度比另一侧大,称为翘起运动,如青藏高原,如若存在较大规模的断裂,在隆起的过程中就会沿着断裂差异性上升。
如我国的太行山、华北平原、就是这样的例子。
1.2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其有三种形式。
1.相邻块体的分离2.相邻块体的汇聚3,相邻块体的错开,剪切。
比如喜马拉雅山的褶皱隆起属于第一种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就属于第二种。
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2.1地质表现主要是新地层(新近系-第四系)发生的低角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比如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尖顶山构造2.2地貌标志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2.1 断层崖走向挺直,可横过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形,崖下往往出现温泉、谷地或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