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二、个性特征 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9
遗传因素(一)
遗传学研究方法 临床遗传学研究方法
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实验遗传学研究
连锁分析 基因组扫描
10
遗传因素(二)
研究结果——遗传风险度
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患病的风险度越高 患者病情越重,其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
则患病的风险度越大 风险度的大小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可排除伴性
精神分裂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到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任何能决定是否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目前的观点:心理、社会因素可以诱发分裂症, 但其最终的病程演变常不受先前的心理因素左右
功能低下及较多的脑结构异常 修正的DA假说
阳性症状可能与DA功能亢进有关 阴性症状可能与脑结构异常及DA功能低下有关 具有分裂症基因型的病人,其症状的产生可能与DA无密切关
系 多种原因(பைடு நூலகம்毒感染、身体免疫、神经调节及生长发育异常
等)可导致继发性DA功能异常而引起精神症状 18
生化假说(二) 5-HT假说 精神分裂症可能与中枢5-HT功能异常有关,然 而既往有关研究结果一致性不高 5-HT2A受体与情感、行为控制及调节DA的释放 有关 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阴性症状的改善 有关
symptoms):
思维化声
争论性幻听 评论性幻听
思维被夺
思维被插入 思维被广播或扩散
强加的情感 强加的冲动 强加的行为
躯体被动体验 妄想性知觉
首级症状的诊断价值
6
概述(四)
(流行病学)
我国流调结果显示,本病的终生患病率 为患病率:5.69‰(1982),6.55 ‰ (1999)
国外资料的患病率为5~10 ‰ 美国(1988):终生患病率为13‰。 结果不一原因有三(标准、人口迁移、业
12
遗传因素(四)
寄养子研究结果 采用将单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将精神分裂症病
人的子女由正常人抚养,或将正常人的子女由 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抚养等研究均表明遗传因 素的存在而环境因素对其发病不起主导作用。
13
遗传因素(五)
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 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Basset(1988)和Sherrington(1988)等相继 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易患基因可能位于第5号染色 体上
21
个性特征
分裂人格:部分病人病前性格具有以下特征: 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 敏感、内倾、害羞、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 想等
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人格可能有共同的遗传 素质基础
22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素质应激模式(stress-diathesis model):认 为个体具有易患素质,当受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 时就有可能患病
尽管未能有一致结果,但并不能排除它对部分 病人适用
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多因子、 多基因的遗传方式
14
神经发育异常
临床研究和观察发现冬季出生,围产期的 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出生时有并发症者其 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使人们想 到脑发育异常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
分裂症是什么样的脑发育障碍,目前尚 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在神经发育过程中 神经元转移的错位,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移行 异位等可能是发病过程的一部分。
15
神经发育异常的某些证据
非进展性的脑结构损害 非进展性的认知损害 细胞结构异常不伴有胶质细胞增生 儿童期就有认知和社会功能损害 神经系统软体征 过多的冬季出生和产科并发症
17
生化假说(一)
多巴胺(DA)假说
60年代提出,认为精神分裂症与中枢DA功能亢进有关 这一假说仅能解释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病人 以阴性症状及认知损害为主的病人,发现中脑皮层DA
遗传 分裂症的终生患病风险度(到58岁时)约为
1%
11
遗传因素(三)
双生子研究结果 MZ同病率为DZ的3倍,为普通人群的35~60倍
倍 MZ约有一半不发病,而发病者与不发病者其子
女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度无异,表明其基因型 有不全外显 双生子本身的患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表明成 为双生子这一事实本身并非导致精神分裂症的 高危因素
3
概述(一)
历史演变(1)
早发性痴呆(法 Morel,1860) 青春型痴呆(德 Hecker,1870) 紧张症(德 Kzhlbaum,1874) 克雷丕林(德 Kraepelin,1896 )认为上 述情况是同一疾病不同类型,命名为早发 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
4
概述(二)
务素质)
概述(五)
发病年龄
约半数在20~30岁 80%以上病人的初发年龄在16~35岁
性别
国外资料显示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国内流调资料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为1.6:1
8
第二部分 病因学
100余年的研究表明,分裂症是由生物、心理 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共同致病。
一、 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2.神经发育异常 3.生化研究
19
生化假说(三)
精神分裂症与兴奋性氨基酸 PCP是谷氨酸的非竞争性拮抗剂,可产生类似分裂症的
症状 DA与谷氨酸系统不平衡假说
DA系统功能强于谷氨酸系统功能,丘脑信息过滤作用减 少,导致阳性症状
反之导致阴性症状
20
生化假说(四)
其它 1. 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减低 2. 神经肽、生长激素、胆囊收缩素等与精 神分裂症的关系,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不高, 尚难于定论。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其它精 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概述
2
定义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常
见的重性的精神障碍,至今病因未明,多发病于 青壮年。常缓慢起病,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 行为、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 与环境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智能尚好。 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 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 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历史演变(2) E.Bleuler(瑞士.1911):提出精神分裂症概
念,认为是知、情、意不协调(分裂) M.Bleuler 4A症状:
Association disorder Abnormal affect Ambivalence Autism
5
概述(三)
历史演变(3)
Schneider首级症状(first 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