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 第9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变态心理学 第9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因就在于保持稳定思维联系的困难。
美国脑病理学家Adolf Meyer
对病因和治疗方法有独到见解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混乱,是源于不适当的早期学习和“适应不
良”及习惯性歪曲,本质是个体的适应不良,而不是机能障碍。
5
症状描述——妄想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 ,内容古怪与现实脱离。
第四节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21
二、心理社会因素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 高危儿童的研究
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双亲,孩子中将近13%可能表现出这种障 碍。
早期家庭教养环境的不稳定是精神分裂症预测因素之一。
(二) 家庭与复发
与亲友的接触较少的患者比那些与家人相处较长时间的患者表现 得更好。
如果家庭成员表达出过多的批评(不同意)、敌意(憎恶)或过 度的情绪卷入,患者就容易复发。
坚信某些人或物对个体具有特殊的意义。
躯体妄想——“我的骨头坏死了!”
确信体内的某些器官已经彻底坏掉了。
6
症状描述——幻觉
指虚幻的感知觉,即患者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幻听——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 幻听往往起源于日常思维,但是病人无法区分内部和外部、真实
和想象、可控和被迫的听觉体验。
幻觉的生理机制:
某种神经递质调节机制抑制“快速眼动” 的产生。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验幻视或幻听时,他 们视皮层或听皮层的PET图处于激活状态。
7
症状描述——语言混乱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答非所问到语言不连贯,严重的是言语无组织,杂乱无章,听者完 全无法听懂。
思维松弛:言语联系不规则。比如:
关联分析
18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原因——神经生物学影响
多巴胺
关于精神分裂症起因的任何理论都会涉及到神经递质——多巴 胺。
增加多巴胺的药物,能够使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行为增加,而减少 多巴胺的药物则使症状减轻。
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交互作用
5-羟色胺和多巴胺两种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精神分裂症的 症状,特别是一些阳性症状,如妄想和幻觉。
20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原因——分裂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着某些遗传上的 联系。
相当比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年轻时表现出与分裂型人 格障碍一样的综合征。
有研究发现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具有一些在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才能观察到的躯体特征。
分裂型人格障碍在青春期会出现明显行为改变,而精神 分裂症的早期症状也在青春期出现。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康复措施
精神康复可以帮助防止患者的复发和出现衰退以及严重 的精神残疾。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各界层、家庭和周围 人的配合和帮助,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 视。
1、首先要让患者和患者的家人了解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 的重要性。
2、一旦患者的精神症状消除,自知力得到恢复,要让他 们尽快回归社会,作为社会和家庭要热忱的接纳他们。26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平衡阻滞5-HT与D2受体,而发挥治疗 作用,不但对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有效,对情感平淡、意志减退
等阴性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
氯氮平等。
24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自知力、 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也可有助于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 系,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
DSM-Ⅳ-TR
偏执型分裂症 混乱型分裂症 紧张型分裂症 未定型分裂症 残余型分裂症
13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CCMD-3临床分型
偏执型
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40~60%。 发病年龄较晚,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并有泛化趋势,妄想内
3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精神分裂症
4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德国心理学家Emil Kraepelin
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严重精神障碍的分类体系 将早期一些独立的精神障碍合并成早发性痴呆,并区分早发性痴呆和躁狂-抑
郁症(双相障碍 )。
瑞士精神病学家Eugen Bleuler
提出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 强调了“联想的破坏”。Bleuler认为,造成患者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症状的原
总病期:连续有病的时期至少6个月(包括前驱症状和残 余症状时期),其中至少1个月是症状活跃期。
排除:物质滥用,其他精神疾患。
12
精神分裂症的分类
CCMD-3
偏执型分裂症 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 紧张型分裂症 单纯型分裂症 未定型分裂症 其他型或待分类的精神分
裂症。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抑郁
在精神分裂症中也很常见,尤其是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杀是精神 病患者的首要死因,约10%的患者最终自杀身亡。
共同的生物因素引起,还是精神分裂症后导致了抑郁?
1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诊断考虑
特征性症状:至少有2项,并且每1项症状的出现时间至 少1个月。
社会或者职业功能:受损(低于病前水准,低于预期_儿 童青少年)。
2
案例
徐×,男,34岁,北京人,未婚,无业。 1996年(26岁)无诱因缓慢出现敏感多疑的现象,疑心有人要害自己,平时 害怕上街,坐车时不坐在前排,怕背后有人害自己。曾经多次调换工作 98-99年,病情略微有所缓解,能安心工作。 03年3月爷爷去世,导致病情加重,乱说话,说人死后有鬼魂,出现担心、恐 惧、自言自语、凭空与人对话,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一直认为有人害他。 曾经入住安定医院,并被诊断为“分裂症”。服用维思通,出现较强烈的副 作用,后将维思通与奋乃静合并使用,用药后病情有所好转,基本如病前。仍然 有疑心,但基本能正常工作。 自2004年9月底,家人发现其病情又出现波动,在家里乱给人打电话,情绪易 激动,经常发脾气,坐立不安,10月初,出现发呆、发愣、不与人交流的现象, 睡眠和饮食都很差,再次出现凭空与人对话、怀疑自己被跟踪被监视等现象,家 人给他服用启维,并没有好转,遂于10.12进入回龙观医院。
支持性心理治疗:
疾病的早期可以帮助患者增加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在急性期和的副作用,并且 尽可能帮助患者在生活、学习、工作等中所遇到的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
让患者了解疾病性质,改善内省力,主动接受治疗,发展与医生
25
及照料的合作;找出影响病情稳定性的因素;纠正患者的某些功
明显的言语和行为混乱、淡漠或不适宜的情感,如 在不适当的场合愚蠢地大笑。如果出现妄想或幻觉, 它们倾向于更加支离破碎,不系统。
除了保持固定姿势(蜡样屈曲)、行为过多等异常 运动反应,有时还在脸部和躯体上表现出不固定的 奇怪行为,包括面部扭曲
至少有过一次精神分裂症发作,但不再出现主要症 状,症状包括社会性退缩、古怪想法、不活跃以及 平淡感。
容日益脱离现实。
青春型:
常在青春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可以表现明显的思维散漫或思维破 裂、情感到错、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和行为怪异。
症状具有下列特点:一过性;行为怪异和色情症状明显;不协调症状明显。
紧张型:
临床相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大多数起病于青春期,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 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交替出现,或单独发生。
第9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本章将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有什么特点?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类型? 精神分裂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需要怎样的治疗?
目录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四节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19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原因——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1.大脑结构
患者的脑室比正常人的大;患者左脑室明显比右脑室大。 患者的脑内前额叶、颞叶、杏仁核和海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
2.大脑功能
在完成认知作业时,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的活动减少; 当让他们辨别气味时,病人的颞叶和前额区域活动也有所减少。 脑部异常是大脑功能紊乱的一般性表现。 而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来 自于某个特殊脑回路的损坏。
1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描述
流行病学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约为1%。 精神分裂症的首次发病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 男性发病较早,大多在25岁以前,高峰是在24岁;女性的发病
年龄平均在25岁。 精神分裂症在穷人中的患病率比在富人中高,原因未明。
16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17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学原因——遗传学研究
双生子的研究
50%的同卵双生子和9%的异卵双生子出现精神分裂症的一致表 现,比率为4:1——遗传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原因。
另有结果发现,遗传的影响可能被高估了,双生子的生活经历也 需要注意。
收养研究
研究结论支持了素质-压力模型,即如果这些孩子的 生母患有精神分裂症,而他们又生活在充满压力的环 境中,则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影响基因表达的机制不明,可能与DNA的甲基化23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
抗精神病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经典药物与非经典药 物两类。
经典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主要通过阻断D2受体起到抗幻觉妄 想的作用,按临床特点分为低效价(氯丙嗪)和高效价(氟哌啶 醇)两类。
各种各样怪异的行为 紧张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