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镇化 .ppt

中国城镇化 .ppt

强。 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严重失衡现象初步得到了扭转。 4、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 5、城镇化推动了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带动了沿海地区城
市群的形成。
下一页
7
返回8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改革开放 之初,我国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2000 年时,我国城镇化率仍落后工业化率4.2个百分点。2004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工业化率。2005年,我国城镇 化率为43%,高于工业化率1个百分点。
中国城镇化:现状和展望
作者:汪小婷 段诗媛
1
城镇化定义:
所谓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分工所引起的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即人口、生 产方式等社会经济关系和城市性的生活方式、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在城市、乡村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本质上,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生产力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然 之路。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 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在过 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 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2
2、城镇建设政策代替城镇化的政策 将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仅仅是人口城镇化或城镇建设。 目前,衡量地区城镇化水平常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指标。一些地方片面地认为,只要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化水平就提高了。事实上,人口聚集仅是城镇化的 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城镇化的特征除了表现在农业人口 迅速转化为城镇人口外,还表现在城市群和城市系统形 成、城镇经济运行高效化、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 许多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政策调控过程中,往往把政策的 重点放在城镇建设上,将城镇建设放在城镇化的中心地 位,甚至用城镇建设代替城镇化,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建 设盲目向高标准看齐,城镇建设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 经济支撑能力。
55.9%,西部城镇化率为 38.3%,东西相差 17.6 个百分 点。虽然该科开放后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策略,从政策 上扶持西部地区产业聚集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西 部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融合转型, 加快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 弱,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城镇化水平发展缓 慢。我国的城镇化整体水平仍呈东高西低态势,东部沿海 发达地区的城镇、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情况 自党的十六大确立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 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 阶段到 2011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 657个,其中 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68个、县级市370 个、各级城市总的行政辖区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 ,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中国共有30个城市常住人口超 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已经超过1000万人。
返回 9
在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 平的差距不断缩小。2000年时,我国与世界平均城镇化 率相差10.9个百分点。2005年,这一差距缩小到6.2个 百分点。
返回10
三、我国城镇化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差距在逐步扩大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看,2008 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
4
1.1 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 不高。在统计的城镇人口中,有不少人他们还属于农业户 籍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大体上有 1.67 亿人。他们实际 上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 的社会权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仍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1.2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 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 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 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另外,我们现在搞 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在城市的经济 、人口、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搞 能源和资源大规模、长距离地调运,这些工程是迫不得已 的。
11
3、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
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城镇化推动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 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 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3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 6.9亿人,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 持续维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1年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 高1.59%,达51.27%。2000-2010年期间城镇化率上升 13.46%。形成了由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大都市连 绵区、京津冀(环渤海) 大都市连绵区和沿海城镇发展 带等组成的全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格局。一个全国范围内 的、以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 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分工 有序的健康城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5
1.3 从城镇化的形态看,不同规模和层级的城市发展不协调 。许多城市群,如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 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整体来讲,大多数的城市 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小城市,吸纳人 口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小城镇,过多地占用了 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 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1.4 从要素投入上看,我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 续能力不强,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 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建设 大广场、大马路,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即土地的 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6
二、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 2、城镇化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的作用显著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