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课件ppt
阳伞效应
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 地面冷却效应。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前者如火 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 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 料排放的烟尘。这些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 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 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 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故取此名。
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上海市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情况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54万
1911年
538万
1949年
1324万
1990年
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 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 地区的过程。
乡村人口
乡村地区
城镇 人口
城镇 地区
数量 增加
生态破坏
①成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 水入侵、水质恶化
②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4.解决城镇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在城镇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 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镇各类活 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镇景观尽可能的与山、河、湖、 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 一种良性循环
绿色屋顶
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B
A.工业化过程
B.城镇化过程
C.逆城镇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A
A.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B.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C.城镇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增大 D.城镇中心区的面积扩大
3.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 C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7.可知该市 D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8. 可推测该市 B
A. 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C. 城镇“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镇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活动探究: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整治 措施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 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 建立绿化隔离带
环境质量下降——水污染 项目 水污染
城镇工业废水、居
成因 民生活污水、城镇
地表径流
危害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 物繁殖
整治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措施 施污水达标排放
环境质量下降——垃圾污染 项目 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
成因 生产发展、居民消费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 低,不到2%。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 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在19世纪的100年里, 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世界 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
D.丁地区
4.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3.城镇化主要动力——工业化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镇的因素
想一想:形成 拉力和推力的 因素可能会有
哪些呢?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 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图2.12)。
节能屋顶
绿色阳台
绿色交通
5.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
1.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2.严格控制大城镇规模,分散大城镇的职能。 3.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 4.对城镇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5.建设和发展生态城镇
合肥市环城公园
拓展补充
城镇各种效应
现代城镇被科学家称之为“气候岛”,主 要有“五岛效应”,其中城镇热岛效应为著名, 但“雾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 应”、“混浊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3.城镇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成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高 其他社会问题突出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
项目 大气污染
城镇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
成因 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危害
使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心城区 城镇郊区 乡村或小
城镇
乡村 郊区
市中 心
③逆城镇化: 城镇人口迁往周 边小城镇或乡村 城镇总人口减少
中心城区 城镇郊区 乡村或小
城镇
1、城镇化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城镇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 常见问题
阶段
速度 展趋势
初期
低 缓慢 中心 城镇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城镇化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
较高 迅速 郊区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规模
扩大
合作探究: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城镇化的呢?
2.城镇化的标志
城镇人口 数量
增加
标 志
城镇人口 比例
上升
城镇用地
规模
扩大
计算:2011年末我国有城镇人口约70000万,年末 总人口数约135000万,请计算出我国2011年的城
镇化水平 70000万/135000万 =51.9%
下图为某城镇20年来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的 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水平提高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整治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 措施 回收利用
环境质量下降——噪声污染 项目 噪声污染
成因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
危害 和交谈,甚至影响人
体健康
整治 措施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 区布局,建立绿化隔 离带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项目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整治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 措施 就业岗位
其他社会问题突出
①成因:人口过分集中 ②危害:地价昂贵,犯罪率高 ③措施:综合整治
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①成因: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 耕地;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②措施:城镇、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 地;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项目 起步 速度
发达国家 早 慢 发展中国 晚 快
家
水平
高 低
其他 特点
逆城镇 化现象
发展不 合理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
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9),这条曲线符合一般成
镇化发展的实际。
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后期阶段
高于70%
城镇化水平高,
出现逆城镇化
成因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拥挤导致时间和能
危害
源的浪费;住房紧张; 质量低劣,影响城镇环
境质量
整治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 理布局城镇道路;公交
措施 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高
项目 就业难、失业
成因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危害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 社会治安混乱
热岛效应
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中心的高 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 由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 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 使得城镇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 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 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 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镇热岛效应。
城镇化
住房紧张
后期
高 缓慢甚 逆城镇化 大城镇的中心空洞化
至停滞
逆城镇化等
案例 英国的城镇化进程
阅读案例,给文中每一段起一个名称 (参考名称: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郊 区城镇化)
中心城镇化——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 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 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图2.20)。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 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且相 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 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图2.21)。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 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B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城镇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镇 C.城镇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 图”,完成7~8题。
阅读教材材料,结合图2.22“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 (1978-2015年)”以及图2.23“中国城市群空间分 布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 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 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图 2.17)。至2016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城镇化过程, 达到不同的城镇化水平(图2.18)。 (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4.城镇化产生的影响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镇是区 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 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 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可为城镇的发展增 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