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
正气旺盛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二、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充沛 三、各种机能活动之间和谐有序
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文天祥《正气歌》节选
人 身 小 天 地, 天 地 大 人 身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环境与发病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与发病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 易患之病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 习俗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概述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 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 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 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 素的理论。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机理 :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
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对发病的影响
正邪斗争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退则不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正邪斗争决定证候类型——病变部位、性质、病情轻重 与正邪斗争有关。
正盛邪实,多成实证;正虚邪衰,多成虚证;正虚邪盛,多为虚 实夹杂。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
➢ 抵御外邪入侵 ➢ 祛邪外出 ➢ 修复调节能力 ➢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 正虚感邪而发病 ➢ 正虚生邪而发病 ➢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
候性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旺盛—邪气不易侵害—建康 正气
虚弱—邪气乘虚而入—发病
耗精气血津液。 ➢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
的易感倾向。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如:风、火(热)、暑邪→实热证 六淫致病→初为卫表证
寒、湿邪→实寒证
七情内伤→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病情与病位
如:疠气致病→危重 六淫致病→多轻浅
风邪→易袭阳位 湿邪→易袭阴位
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掌握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发病的主要类型
概述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二者在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邪气的概念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的侵害作用 ➢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 ➢ 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
复病 由复发引起的疾病。
引起复发的机理 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
复发的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不完全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 现,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
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 容易留下后遗症。
大多有诱因。 后遗症
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 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过程。
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 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 性中毒等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 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体质与发病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如癫痫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如胆结石
基本类型
复发的诱因
重感致复——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者。其机理是新 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从而干扰或损 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食复——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饮食不节可致脾胃 病复发,鱼虾海鲜可致瘾疹和哮喘病复发,饮酒和过食 辛辣之品可致痔疮、淋证复发
复发的主要类型
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疾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宿根未除,
在诱因作用下复发如休息痢。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实际上是指临床症状
的轻重交替,如哮喘。邪未源自除基本条件 正虚未复复发
诱发因素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 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
精神状态与发病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 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 慢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复发
复发的概念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 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 的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
《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乖戾之 气而生病”。
《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 素——“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 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中医关于发病认识的历史沿革
发病类型:
《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伏气学 说”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 元·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
邪的轻重、邪留的部位有关。
发病的基本原理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