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 1.3- 区域发展差异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 ▲1东. 、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2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 1 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2.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2 ppt 课件3. 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开始新内容:(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 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
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3. 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1 势。
板书:(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读图、绘图)1. 分别请三位学生代表在投影屏幕前分别指图说出三个地带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人民政府驻地。
2. 下发给学生“中国政区空白图”,让学生在空白图上绘出三个地带的分界线,并认读三个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等。
3. 安排二分钟让邻座的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渡:(引导讲解)上表数据展示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概况。
同学们可以比较出三个地带之间的一些差异: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承转)以上差异都只是表面的一些差异。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关键还是表现在以下内容。
板书:(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过渡:我国三大区域发展差异非常突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80 年代以来更是2 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取得了迅猛发展。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及其历史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带。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板书:1 产业结构差异过渡: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存在明显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4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根据图示,我们首先比较东部与全国的产业结构。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东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略。
过渡:东部地带第二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那我们在来看以下中西部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比较。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中西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略。
过渡:中西部经济地带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那现在我们来综合比较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结构。
从工业结构上来说,我国大致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型混合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而中部则显示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板书:2 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1)工业化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7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工业增加值结构。
设问:根据图示,请同学们回答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各占什么地位?同学回答略。
过渡: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地带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占了绝对的比重。
在东部地带,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已经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板书:(2 )城市化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17 页阅读与下面的表格。
过渡:城市化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
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提高。
我国处于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从东部与中西部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来看,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
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3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3 过渡:我国目前经济上的地带性差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仍有直接的关系。
东部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既宽松又灵活,吸引了外资和中西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ppt 出示“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过渡:(指导学生读图)从时间轴上看,我国开放起步于1980 年设立4 个经济特区;五年后的1984 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 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
但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呈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的程度尚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引导:请同学们把以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等填写在空白政区图上。
过渡:学习了东、中、西区域差异,我们继续来看以下南北方区域差异。
板书:二南方与北方过渡:我国的区域差异,除了东中西地带的差异以外,还集中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南北方是针对东部而言的。
设问:那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同学回答略。
引导: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条界线。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表格。
(ppt 出示表格)4 过渡:看了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知道南北方的对比情况。
南北方的自然、经济状况都各不相同。
针对这些区域的差异,国家采取了各种对策来缩小差异。
最重要的战略就是西部大开发。
板书:三西部大开发1. 范围引导:请同学把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填入空白图。
设问:1 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东部?2 西部大开发地区中包含了哪几个省、自治区是中部的?3 是否三大经济带中的西部都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同学回答略。
过渡:了解了西部大开发范围,那我们就要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的优劣势有哪些。
板书:2 开发条件过渡: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板书:3 实施意义过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缩小地区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繁荣的伟大举措,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课堂小结:这几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三大经济带以及这三大经济带的差异,对东部这一经济带又分为南北方,从表格中了解了他们的优势劣势发展任务等问题。
对于这些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现在有一个可后的问题留给大家,下堂课我们再来探讨。
(ppt 出示问题)(课后创新讨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东部起步?东部经济发展后,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5【篇二: 3.4 数字地球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3.4 数字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数字地球的定义,特点。
2. 理解数字城市的意义。
教学难点明确3s 技术的概念和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节3s 技术吗?rs :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某区域全面资料的技术。
gps :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能为无人区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侯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
gis :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能对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技术。
新课一、“数字地球”的含义有了以上的回顾,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字地球:1. 数字地球的提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 年1 月31 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 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首次提出的。
他指出: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12. 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需要很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如信息高速公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相融合。
3. 数字地球的特点(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是数字地球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数字地球可以迅速充实和联网。
(3)数字地球是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它采用动态、仿真和虚拟等先进的技术,具有立体和动态显示数据的能力。
(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局部或全球范围的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的服务,其中提供信息服务是最主要的任务。
(5))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
4. 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数字地球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持生物多样性、解决政治或经济危机、增加农业产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