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2 PPT课件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开始新内容:(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
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1势。
板书:(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读图、绘图)1.分别请三位学生代表在投影屏幕前分别指图说出三个地带所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人民政府驻地。
2.下发给学生“中国政区空白图”,让学生在空白图上绘出三个地带的分界线,并认读三个经济带内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等。
3.安排二分钟让邻座的同学相互检查提问。
过渡:(引导讲解)上表数据展示反映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概况。
同学们可以比较出三个地带之间的一些差异:东部和中部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承转)以上差异都只是表面的一些差异。
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关键还是表现在以下内容。
板书:(二)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过渡:我国三大区域发展差异非常突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80年代以来更是 2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取得了迅猛发展。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及其历史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带。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板书:1 产业结构差异过渡: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存在明显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4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根据图示,我们首先比较东部与全国的产业结构。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东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略。
过渡:东部地带第二与第三产业比较发达,那我们在来看以下中西部的产业结构与全国的比较。
设问:请同学回答这两者比较中西部经济地带的三大产业结构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略。
过渡:中西部经济地带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那现在我们来综合比较东部与中西部产业结构。
从工业结构上来说,我国大致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型混合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而中部则显示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板书:2 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1)工业化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图1-17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工业增加值结构。
设问:根据图示,请同学们回答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在全国工业增加值结构中各占什么地位?同学回答略。
过渡: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地带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东部地带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带,占了绝对的比重。
在东部地带,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已经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体。
板书:(2)城市化引导: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17页阅读与下面的表格。
过渡:城市化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
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会显著提高。
我国处于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从东部与中西部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来看,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带的同类城市。
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板书:3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3过渡:我国目前经济上的地带性差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起步仍有直接的关系。
东部开放地区的特殊政策既宽松又灵活,吸引了外资和中西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其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PPT出示“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过渡:(指导学生读图)从时间轴上看,我国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五年后的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
但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呈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开放的程度尚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引导:请同学们把以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等填写在空白政区图上。
过渡:学习了东、中、西区域差异,我们继续来看以下南北方区域差异。
板书:二南方与北方过渡:我国的区域差异,除了东中西地带的差异以外,还集中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同学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南北方是针对东部而言的。
设问:那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同学回答略。
引导:南北方是以秦岭—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P21、22 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概况1.概念2.形成3.主要表现4.影响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