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小弟
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
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
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悲痛,写下了这篇浸透泪
水的悼念散文。
返回
内容述评
本文通过对小弟生前、逝后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的回忆,满怀激情地赞 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和对中国 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由衷关注。
2.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
返回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 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冯友 兰之女,幼承家学。1946年就读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后曾供 职于中国文联,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 刊物编辑。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1984年当选为中 国作协理事。其文学创作以气韵独特著称。著有 小说《红豆》、《三生石》、《南行记》、《东 藏记》,散文集《丁香结》等。
返回
扩展阅读
祭十二郎文
返回
返回
补充注释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 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河南省 唐河县。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 北崇阳当过知县。父亲冯友兰曾任第四 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大学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学者。母 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 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冯钟越先 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 大学的全部学业。1952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航空系。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是中 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195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51岁。
补充注释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他在科学研究中勇 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 了大量工作。他那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坦荡的高尚人 格,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代主任。在老一辈光学 专家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 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 他是一个在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 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还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 运用,帮助长春和外地不少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 上的困难。
返回
思考与练习
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洗在脸写这小一弟细的节经,就历刻与画事出迹小时弟,活泼、 可爱而叙憨实事的结形构象上。有小什弟因么病特逝点世?后这,样作者的写结了构小安弟排周有围 的同志何对小作弟用的?怀念,尤其是对小弟的一个同事给作者的 一质与封。社信文会要的章、大哭段围情二蒋抄绕与、筑录着理英本,小交和文从弟互罗侧是的组面健哭烘病接夫小托逝,?弟出,不的小把是,弟现单忘作实线我者工与性为作回顺什的忆叙么崇、,又高家而品庭是 把的结呼材众构吁料多错写应交的 落与为该材 有叉三侧中关料 致垒、面年心分 ,积烘知举中成避的托识例年块免叙来分说知状了写写子明识,单方人的本分交调法物早文子错刻,的逝是。展板使。“如现。文痛何。章惜运这内”用种容,细将层节多出描方层面新,
哭小弟
宗璞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内容述评 艺术赏析 思考练习
朗读
资料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 理解本文的立意,学习我国优秀的 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 的精神。
2. 理解和鉴赏本文选用典型材料、 在记事基础上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现人物 品质和深化主题的方法。
返回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本文的主题—— 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补充注释
冯沅君(1900~1974),女,原名冯淑兰,笔名淦女士、大绮、吴仪、 漱峦、易安等,作家。河南唐河人。冯友兰之妹。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 典文学及诗词。
1917年考入北京女高师文科专修班,1922年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国家研究 院攻读国学研究生。1923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杂感及考证性的文章。 1925年毕业后,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任教,次年返回北京,一边在大学讲 课,一边在北大国学研究院继续进行研究工作。1932年夏,与丈夫陆侃如 考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班。193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应聘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夫妇俩流徙奔波, 生活极不安定,几经辗转,1942年到设在四川省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直 至抗日战争胜利。
返回
作者介绍
1988年宗璞60岁生日时,《南渡记》即将出版,父 亲冯友兰为女儿拟了一副寿联:“百岁继风流,一脉文 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上联说的 是家学传统,出于河南唐河的冯氏家族,书香门第,世 代绵传。冯友兰先生的姑姑是一位早慧的女诗人;他的 妹妹冯沅君,更是“五四”时期的一代才女。女儿宗璞 承家学渊源,散文与小说都颇有成就,是中国当代少有 的大家闺秀式的作家。生长于美国的孙女,用英文写作 也很有文采。冯友兰先生是一代哲学宗师,他的哲学头 脑和文学修养给了宗璞很大的影响。下联即是说宗璞的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这部小说最初名为《双城鸿雪 记》。冯友兰先生曾经对女儿说,当一个作家,要努力 读懂自然、社会、人生这三部“无字天书”,还要用至 精至诚的心劲把“无字天书”酿造为“有字人书”。这 “至精至诚的心劲”正是父女二人一脉相承的写作精神。
补充注释
冯钟越,飞机结构强度专家。长期从 事飞机结构设计与强度研究工作。在新型 歼击机结构强度计算与试验,航空结构分 析系统(HAJIF)的开发研制和航空 结构静、动、热强度试验现代化等方面作 出了重要贡献。
补充注释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 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任清华文 学院院长达18年之久,并曾担任过清华校 务会议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同冯友兰的名字分不开。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上的 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 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 哲学史》(二卷本)、《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 六书”是他的哲学创作。
返回
艺术赏析
一、以“哭”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 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紧紧扣住一个“哭”字。使文章产生了一 哭三叹,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 二、将抒情、叙事、写人三者融为一体。 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在叙事、抒情中写人,笔触缠绵哀婉,感情真 挚动人。 文章是“哭小弟”的,但正是在“哭”的过程中,描叙出了小弟的形象,同时, 又生发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 三、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 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还留着几份 国际航空资料;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用冷水洗脸;取出的肿瘤有一 个半成人拳头大……读到这些细节,会使人久久难忘。 文章还用一封信,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父亲写的挽联、周围人的 议论和评价,都从一个个侧面烘托出小弟“是好党员,是好干部”、“丹心一片向 将来”的崇高品质。 四、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 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组接,不是 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这种将多方面的材料交叉垒 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
一、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文章透过小弟的早夭,沉痛地揭示出其中的原因。对他们,作者哀痛 至极:“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 骤然凋谢。” 文章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二、成功地刻画出以小弟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文章从小弟的经历、工作、生病以及内心世界等几个侧面,为我们勾 勒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三、倾诉对小弟的怀念追思。 小弟去世,作者心痛如绞。年仅相差三岁的姐弟俩情同手足,小弟却 先撒手人间,怎不使姐姐悲痛不已?在对小弟形象的描述中,无处不浸透着 作者的深深的痛悼。 文章中抄录父亲写的挽联,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既进一步刻划了小弟 的形象,又表达了老人的哀伤之情。
返回
主要作品
《弦上的梦》(短篇小说,1978年12月《人民文学》),获1978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生石》(中篇小说,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获第一届全国 优秀中篇小说奖。
《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 《丁香结》(散文集,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获全国优秀散文 集奖。 《风庐童话》(童话集,1984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再 版)。 《野葫芦引》(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 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已出版前两部) (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冯宗璞代表作》(1987年,黄河文艺出版社)。 《宗璞》(中国当代作家选集;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宗璞散文选集》( 1993年12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 童文学奖。 另有译作几种。
返回
背景简介
在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十年浩劫以 后,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知 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可是, 八十年代初,一批批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过早夭 亡的消息却时有所闻。于是,“人到中年”、“关 心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人注目。追溯中年 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根源,原因有诸多方面:“十 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超负荷的工作重担、艰苦 的生活条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以及自 己对自己的无暇顾及,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悲痛场面。
1947年夏,冯沅君夫妇赴设立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1958年秋随校 迁居济南。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山东省妇联副主席,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大学副校长等职。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其文学 研究论著有《张玉田年谱》、《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与陆侃如合 著《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诗史》;与王季 思合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其戏曲研究专著有《古优解》、《古剧 说汇》、《古剧四考》、《说赚词》、《〈天宝遗事〉辑本题记》、《金 院本补说》、《孤本元明杂剧抄本题记》,与陆侃如合编《南戏拾遗》等。 1974年6月17日病逝。